校友足迹:
品牌活动
【寻友记】栾守业(89届硕,青岛):朴实、幽默、谦逊的农大人
发布日期:2016-09-13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校友会

 

 

    1、谈经历:在外求学,回乡工作

栾守业董事长于1982年考入山东农业大学读本科,1986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读研究生,当时学习的是园艺系果树专业,至于读研的原因,栾董风趣地说:“砖没烧透,要回炉。”毕业后栾董回到了老家,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刚开始,栾董在青岛市市南区工作,后来转回到青岛近郊的城阳区。工作的地方离家越来越近,为此栾董调侃说:“我是1982年离开家乡去上大学的,2012年又回到距老家很近的城阳区,等于是辛辛苦苦3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这幽默的语言逗笑了在场的所有人。

栾董向我们介绍说,他1989年毕业后分配到青岛外贸系统工作,后来借调到山东省人民政府设在青岛市的山东半岛对外开放办公室工作,后来去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做过一段时间的访问学者,回国之后创办企业,自自然然地做到了今天。

    2、与农大的故事:对导师有感情

谈到在农大的时候印象中最深刻的事,栾董坦言说:“我对导师沈隽先生十分有感情。”栾董的导师是国内外知名的园艺学家——沈隽先生,带他的时候已经是七十六岁的高龄了,栾董回忆到,沈先生对学生和蔼,为人正派,做学问很严谨,是一个真正的学者。

栾董所学专业是果树学,现在创办的企业是生产经营农药,但是大多数农药是用在果树上的,栾董说:“这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回报老师对我的培育之恩。”

    3、做企业:尽本分做好企业

对于栾董这位成功的企业家,我们最好奇的还是他的创业经历。但令我们略微有些失望的是,栾董并没有对他的创业历程作详细描述,而是轻描淡写地描述道:“自自然然地走到了今天。”听完栾董的介绍,我们不禁好奇地问:“您将创业过程一笔带过,难道没有遇到过困难吗?”

栾董说:“困难肯定有,但这也是企业人工作内容的一部分,很平常地面对就是。”

栾董介绍说,1989年农大毕业的300多个硕士里,他是屈指可数的到企业工作的,山东人恋家,他想回老家,想回到父母的身边,可见他对于故土的依恋和热爱。他也有自己的坚持和主张,不会去随大流而放弃自己选择的道路。

栾董健谈又幽默,自言实在没有成功人士身上的那么多优点,说我们是找错了访谈对象,我们被他的幽默逗笑了,同时又被他谦逊、朴实的态度所折服。

问起栾董的经商理念,他通俗而又明晰地解释道:“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要帮助解决,帮助农民解决问题顺便企业赚点钱。”说起自己对做企业的理解,栾董道:“农大出来的人不应该惟利是图,官有多大、钱有多少没有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为社会做事情,真正解决问题,真正创造价值。”

谈起国内外农化企业的区别,栾董认为国内农化企业还要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在我国,农户用药随机性比较大,而在发达国家,农户的素质比较高,土地集约化程度高,农药的管理、生产、销售、推广、使用等水平高。栾董分析说,我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需要付出很多代价,我们工业化时间比较短,人们的安全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以及公民对自身的保护,还需要不断提高。第一次工业革命距今已经有长达二三百年的时间,不能要求我们在这么短时间内解决一切问题。

说到这里,栾董爽朗地笑着说:“我们这一代制造了很多麻烦需要你们这一代来解决。”

我们坦诚地回应道:“您们也给我们铺了很多路子。”

处于对家乡的热爱,栾董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他的基本理念是:用生物农药逐步替代化学农药,把农药制剂中有毒有污染的苯类、醇类等有机溶剂用水替代,开发以水为溶剂的环保剂型;把粉剂农药向颗粒剂转化,减少粉尘污染和实现缓释技术。既能保障农产品安全,同时减轻环境污染,遵循农药行业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可见,栾董是一位真正为农民、为社会着想的品德高尚的商人,他致力于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努力和作为值得我们敬佩!

我们了解到,栾董企业的主要销售市场是在南方,南方由于气候原因,使用农药比较多。也有部分产品销往国外,但所占份额较少。我们好奇地问为何不大力开拓国外市场呢,栾董举了个生动的例子回答我们的问题:“中国市场就像一辆大客车,容量大,可以拉很多人,随便挤进几个人没有问题。而有些国外市场像小轿车,只能拉固定的人数,基本饱和了。中国市场潜力比较大。”我们恍然大悟。

我们的记者出了一个选择题给栾董:“先提高产品质量还是先扩大市场?”栾董道出了自己的想法:“做企业是一个很系统的工作,市场竞争要求企业的产品质量越来越高,市场开拓也不能停,没有先后之分。”

在访谈的过程中,栾董接到了一个电话,后来跟我们解释说是关于海洋生物农药的事情,从海洋生物中提取活性物质,开发生物农药,主要作用就是增强作物抗病抗逆促壮的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我们还了解到,栾董的公司以专业化的特色而不是单纯以规模作为企业追求的目标,在柑橘用药的市场占有率、海洋生物农药研究和产业化方面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同时,企业注重创新,有接近30人的科研队伍,涵盖植保、园艺、生物技术、化学工程、制剂加工、产品推广等多学科人才,密切与科研院校合作,共同研发农药新品种和新剂型。栾董始终是一个有主见、有远见的人,就像当初他选择经商一样,他选择了为农民着想、真正为农民解决问题,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特色,而不是一味的扩大企业的规模,将办企业作为一种挣钱、牟利的手段。

    4、谈教育: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说起教育,栾董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希望孩子健康,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发展道路。考公务员,有些人适合,有些人不适合。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事。

栾董提出了他对于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做企业的建议:知识和爱好要广,学习成绩不一定要追求特别高的分数,多参加实践活动,多接触社会,不要搞得太死板。如果学问做得太深入,将来到社会上从事企业工作有时反而是一种束缚。

选择做学术:将学术研究和实践结合很重要,把学术作为求取功名的一种工具就谈不上是一个真正的学者。

栾董提倡的学习、生活模式是:没必要把自己搞得太紧张,享受生活,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要了解透彻。

他还说学校资源很多,多听听公共讲座,多结交同学。如果不搞研究,就不要当学霸。

结合实际情况,我们问道:“现在有很多负能量的说法,比如说,大学期间没有用功读书,但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栾董答道:“中国的发展处于一个特殊的时代,中国从一个农业社会跨入一个工业社会,时间很短,各种各样的机会很多,有很多不规则的空间。读书人,比较讲究规则,读书少的人,规则意识差,运用制度和政策的漏洞去获利顾忌就比较少。但是从未来的发展来看,还是知识人机会相对多。但读书要读活,不能是死的知识,要将知识灵活运用,用知识为社会创造价值。要成为一个优秀职业人,知识和技能是内在的基础,人脉和平台等外在因素也很重要。”

谈到理想化的教育,栾董认为,最重要的是明确方向。所有人都要对社会有良知,这等于教育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就是把每个人的潜力挖掘出来:个人适合做什么?个人的潜力是什么?如果能够挖掘出来并得到发挥,这样教育就成功了。而不是,做多大官、赚多少钱等功利性很强的一些东西。有些东西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有些人数学好,对数字敏感,有些人空间感好,摄影不错,有些人逻辑思维强,有些人很理性,有些人敏感,对文字驾驭强。每个人把自身上的特点挖掘出来,教育就是成功的。有共性,也要有个性。共性就是良知,个性就是自己的特质。推动社会平等,需要良知;推动社会前进,需要个性化创新。

    5、谈生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踏入栾董的办公室,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文化气息。在栾董办公桌的背后,是一个足足有一面墙大小的书橱,里面排满了书,有经济类的、历史类的、地方誌类的,有人物传记类的,种类十分丰富。在办公室一角的墙上,挂了许多相框,构图、色彩等都处理得十分好,都是栾董的摄影作品。

问道栾董平时的爱好,他笑着说,喜欢拍拍照,看看闲书,走走路。

栾董平时喜欢读书,对地方历史也很有研究,向我们介绍青岛的情况时,青岛市的占地面积、人口数等这些信息都能精确无误地说出。

    6、谈做人:高风亮节

在与栾董的接触中,我们感受到,栾董是一位平易近人、幽默、谦逊、朴实的老总。在访谈的过程中,他亲自为我们泡茶、倒茶,一点也没有老板的架子。待我们这些学弟学妹非常友好,亲切地说:“咱们都是马连洼出来的。”。让我们如沐春风,心里十分温暖。

在我们看来,栾董事业有成、待人和善谦逊,又有自己的生活情趣,已然是一位人生赢家。但栾董十分谦虚,从不夸大自己的成就,还时常感谢他人的帮助。

栾董很有爱心,他在青岛农大、聊城大学等院校设立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以此来激励学子,回报社会。

    7、说建议:脱掉孩子气

我们问道:“学生大学毕业,刚刚接触社会,应该怎样面对社会呢?”栾董道:“把学生气脱掉,逐渐融入实际。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这要求或许对刚毕业的孩子有点高。但只要多锻炼,与农民打交道,了解农民的需求,给农民创造价值,就是对校训的践行。我们是学农的,一切出发点就是造福农民,给农民带来好的产品、好的技术、好的种植方向,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一切学农而从事农业的人离开这些就有些脱离实际。”栾董谦逊、幽默地说自己已经老了,没法再拔高,我们捧腹大笑的同时,也深深地记住了这位朴实开朗、践行为农民服务的企业家。

 

 

校友简介:

栾守业,青岛即墨人。1989年硕士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果蔬专业。现为青岛中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寻访校友小队:

赴山东青岛寻访校友小队成员共6人,分别是刘宏宇、蒲威东、贾雪、魏元戎、李丹丹、刘存,分别来自经济管理学院和烟台研究院,共同协作完成摄影、视频剪辑、新闻访谈、微信推送等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