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足迹:
农大之光
彭加木
发布日期:2012-01-10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校友网

彭加木
Peng Jiamu
(1925-1980)
    彭加木,原名彭家睦,广东省番禹县人。生于1925年,卒于1980年6月17日,享年55岁。植物病毒学家,烈士。
彭加木于1943年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1947年毕业。1947年至1960年先后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土壤系助教,中国科学院助理员、助理研究员。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3年10月他在中国科学院各上海研究所中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任上海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被选举为上海市的全国人大代表。197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他三次进入巴音郭楞的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1980年6月17日上午10时,因为科学考察中缺水,他在为大家寻找水时不幸失踪,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化作了罗布魂。为纪念这位在中国科学史上首先穿越罗布泊进行考察而以身殉职的科学家,1981年10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光荣称号;1982年1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在他遇难的地方,竖立了一块高1.5米、宽0.7米、上书"一九八○-六-十七彭加木同志在此考察时不幸遇难"的永久性标志。
    彭加木从事植物生化研究30年,在酶、蛋白质和植物病毒的研究方面都做出了出色的贡献,尤其在植物病毒的研究和防治方面贡献更为突出。他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病毒做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解决了有关病源鉴定、病毒质粒的分离提纯、抗血清的制备等问题,使他领导的病毒组成为国内植物病毒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他领导的病毒组研究范围甚广,包括甘橘黄龙病、桑萎缩病、小麦丛矮病、水稻普矮病、大麦土传花叶病、甘薯丛枝病、哈密瓜花叶病等,特别是对国际上尚未解决的甘橘黄龙病的病源问题的研究,分离提纯出了线状病毒,观察到有类菌质体的存在,而且在线状病毒质粒的细微结构问题上有新的发现。
    彭加木热心于中国的科学考察事业和资源的开发利用,曾多次帮助筹建边疆地区有关的科研基地。1956年,中国科学院准备组织一个综合科学考察委员会,分赴边疆各地调查资源,他主动放弃出国学习的机会,积极向组织提出赴新疆考察。他在给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信中说:"我志愿到边疆去,这是夙愿。……我具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道路的勇气!"郭沫若写诗赞扬道:"生龙活虎专爱国,忠心赤胆常酣战"、"驰骋边疆多壮志,敢叫戈壁变良田"。1957年,他身患恶性肿瘤回上海治疗,医院两次发出病危通知书,可他病情稍有好转即返回新疆。他足迹遍及新疆、甘肃、陕西、内蒙古、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10余省区,他先后15次进疆考察并帮助改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他以昆明为中心,先后到西双版纳、景东、普洱等地进行野外考察、采集标本、做实验分析。到新疆后,他兴奋地说:"我的学术思想更加活跃了,我的眼界更加宽广了,看问题比从前全面得多了……"他还从上海动员了不少生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去新疆工作,培养了大批青年科学家,被誉为搭建新疆和内地科学桥梁的"工程师"。
    彭加木为揭开了新疆罗布泊之谜,三次到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采集了水样和矿物标本,发现流入罗布泊的三条河流的水里含有钾成分,可能有重水资源。他首次穿越450千米的湖泊盆,在里面采集了大量的生物、土壤的标本和矿物的化石,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中国开发罗布泊打下了基础。
(刘建平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