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足迹:
农大之光
曾士迈
发布日期:2012-01-0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校友网

曾士迈
Zeng  Shimai
(1926-- )
曾士迈,祖籍为湖南省湘潭县,出生在北京。生于1926年4月8日。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植物病害流行学奠基人之一。
曾士迈出身知识分子家庭,在北师大二附小、师大男附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 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农学院,先学农艺,三年级时转学植物病理。1948年毕业留校,长期从事植物病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1964年至1966年参加抗美援越,在越南进行热带作物病害研究和师资培训,曾获胡志明勋章。1981年,他克服种种困难,招收研究生,开展植物病害流行模拟和水平抗病性的研究。曾多次出国讲学、考察,促进学科交流与发展。曾任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主任、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等职,现任亚洲植物病理学协会主席。1989年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数十年来,曾士迈辛勤耕耘,建树颇丰:
为中国植物病害流行学奠基。1960年,曾士迈率先提出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和流行区系的观点,并参与计划、组织全国性协作研究。1962年发表论文《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规律的数理分析》,开创了国内定量流行学研究的先河。20世纪70年代,在国内率先将系统分析和电算模拟方法引入流行学研究,研制出国内第一个植物病害流行模拟模型。1980年在国内率先开设"植物病害流行学"课。1986年他与杨演合作编著国内第一本《植物病害流行学》,1992年被评为农业部首届优秀教材。
开拓植物免疫学和流行学交叉研究领域。早在20世纪50年代曾士迈就对烟草黑胫病抗病育种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1961年针对小麦品种对条锈病的抗性"丧失"现象,提出"大区品种配置",以使品种抗病性持久化的设想。70年代,率先介绍植物水平抗病性的概念,提出小麦条锈病水平抗病性综合鉴定方法,带动了对其他病害水平抗病性的研究。同时,以寄主品种?病原物小种相互作用的群体遗传学为核心,开始探索品种抗病性持久化问题,促进了植物免疫学与流行学交叉研究。1988年,他与张树榛教授合作编著了《植病抗病育种的流行学研究》。
创议植保系统工程研究和植保软科学。1987年提出"植保系统工程"这一新的学术观点,提出以植保的问题分析、目标建立、监测、预测、防治决策、效益评估等软技术为纵轴,横向综合各类有害生物发生规律和协调各类防治硬技术,组成一个软硬结合、纵横一体的植保软科学体系。1990年与庞雄飞合编了《系统科学在植物保护研究上的应用》,1994年编著出版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曾士迈治学严谨,自己的教案、学生的论文,他都要仔细推敲,反复修改。执教50多年,已是桃李满天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曾士迈为学为师的写照。如今,年近八旬的曾先生仍然经常与国内外弟子一起探讨新的研究方向,而且乐在其中。
(才杰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