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足迹:
农大之光
李翰如
发布日期:2012-01-0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校友网

李翰如
Li Hanru
(1917--1987)
李翰如,湖南省湘潭县人。生于1917年10月10日,卒于1987年3月11日,享年70岁。农业机械制造和农业机械化专家。
李翰如从小学习成绩优异,1933年初中毕业后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36年毕业后在长沙幼幼小学任教。1937年考入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水利系,1941年毕业于改制后的西北农学院,担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陕西武功水工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并兼职在农学院读研究生;1943年回西北农学院水利系任教。1945年留学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读硕士,1947年获得美国农业机械硕士学位和机械工程职业工程师职称。1948年他谢绝了美国厂商的高薪聘请回国,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机械农垦处技术专员和湖南分处业务组长,负责在长沙建立示范农场和农机修理厂。新中国成立后任华北农业机械总厂高级工程师、计划科科长。1953年10月调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历任教授(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农机教研室主任、农机制造系副主任,1980年至1982年任学院副院长,1982年后任顾问。1981年至1987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学类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常务理事、顾问,北京市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顾问;1979年至1987年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他是《当代中国?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卷》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机械化卷》编委。
李翰如到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后,为我国的农业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贡献了毕生精力。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如20年世纪50年代前期,他设计的5吨韧铁焖炉解决了农机制造的急需。70年代发表的关于立式割台收割机、水稻联合收割机、往复式切割器切割速度、齿纹刃刺切原理等论文使收获机械的设计理论进一步提高。1978年他开始研究精密播种联合作业技术,并培养了研究生,把单一的机械技术拓宽为综合技术。80年代初,农业物料流变学在国外刚起步,国内还是空白,李翰如抓住时机,率先对各种农畜产品及农业物料的流变特性开始系统的实验研究,促进了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基础研究工作的发展。1981年他开始编写《农业流变学导论》(讲义),1984年首次为研究生开课,并在困难的条件下建立了农业流变学实验室。此后农业出版社约他和从事水稻土研究的潘君拯合作编写《农业流变学导论》专著,因李翰如去世,由他的研究生整理完成并于1990年出版。
李翰如编译出版的农业机械专著约140万字,撰写各种论文近百篇,主编、校订、审定的教材和词典等约400万字,并写有大量的工作日记,这些文献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工程界的宝贵财富。如20世纪50年代前期他领先翻译出版了《苏联机械制造百科全书第十二卷》(农业机械)的第1~5章,系统地把苏联的农业机械介绍到中国;还编写了我国阐述种植机械的第一本专著《播种施肥及栽植机械》。50年代后期他编译的《农业机械学》上、中、下三册,大大充实了我国农业机械的学术文库。70年代他参与校订、编撰的《英汉农业机械词典》和《简明农业机械化词典》是当时广泛使用的工具书。由他主编的《机械工程手册》(1~14卷)荣获1982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
(李又池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