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足迹:
农大之光
胡秉方
发布日期:2012-01-0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校友网

胡秉方
Hu Bingfang
(1916--2000)
胡秉方,江苏省常熟县人,生于1916年12月,卒于2000年9月7日,享年84岁。有机化学家、农药化学家和教育家,中国有机磷、硫化学及有机磷农药的早期研究者之一。
胡秉方曾在天津南开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当练习生并半工半读,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到重庆中央大学化学系任教。1944年赴英公费留学,1948年底在里兹(Leeds)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并回国,受聘于清华大学农化系,任副教授。1949年随清华大学农化系进入新成立的北京农业大学,1955年起担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三级教授)。曾任农业大学有机化学教研组主任、北京农业大学工会主席、北京农业大学民盟支部宣传委员,中国化学会理事、《化学学报》编委,中国化工学会理事,北京农药学会理事长,《大百科全书?有机化学》副主编,中国化学学会应用化学委员会委员等职。
1951年至1961年,胡秉方陆续进行了有机磷、硫、氟等元素有机化合物的基础性理论研究,与叶秀林等用氟硼酸亚铜盐、铜粉,或活性炭作为分解时的催化剂,收率明显提高,突破了制取芒香族氟化合物经典方法的严重缺陷,得到国际专家福多(Fodor)院士的肯定。此间,在《中国科学》、《化学学报》发表关于有机磷、硫化合物的论文7篇,大都是结合对硫磷生产路线及探索新农药的基础性研究。其研究成果大多被总结、收录在豪本?魏耳(Houben Weyl)的《有机化学方法》(1960年)及科索莱波夫(Kosolapoff)的《有机磷化合物的化学》(1961年)中。胡秉方还对1605(对硫磷)进行了生产性的研制工作,其成果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他受粮食部委托研究出一条利用666无效异构体制取氯化苦(粮食熏蒸剂)的新路线,1957年在东柏林举行的华沙条约国农药生产会议进行交流时得到与会者赞赏。
1984年至1986年,胡秉方带领课题组参加了化工部组织联合攻关的高效低毒农药的研制工作,其成果由化工部转让与某农药厂生产并获得国家计委、经委、科委及财政部颁发的国家攻关项目成果奖(1987年)。
手性化合物的研究是有机化学家广泛重视的课题。胡秉方带领研究生及合作伙伴研究发现了一个族(联二萘基二硫代环磷酸酯及其他三类类似物)具有罕见的共同包合能力;发现了一种拆分光活性联二萘酚的新方法(此法新颖、简便,产品收率、光纯度均居世界首位);首次发现联二萘基二硫代环磷酸酯这种轴不对称手性异构现象;创制了一种新的手性试剂α?对?氯苯基异丁胺;创立了一条利用光活性1,2?二苯基氨基乙醇与α?酮酸酯缩合成光活性α?氨基酸的新路线;创立了合成α?酮酸酯及α?二酮的新方法。1992年这项成果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胡秉方与黄瑞伦教授共创农药学专业,开中国农药学教育之先河,培养了大批农药科技和教育人才。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有4位博士生的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有2位博士生的论文在国际会议宣读,有一位博士生因论文受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布朗(Brown)教授的赏识而在100多位博士后申请者中被选中。1986年胡秉方被评为北京市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
(才杰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