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足迹:
农大之光
吴征镒
发布日期:2012-01-0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校友网

吴征镒
Wu Zhengyi
(1916-- )
吴征镒,号白兼,别名白坚,祖籍为江苏省扬州市,出生在江西省九江市。生于1916年6月13日。植物学家,中国植物区系学和植物资源学的开拓者。
吴征镒于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理学院生物系,1937年毕业,留校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负责采集植物标本。1940年考取了植物形态学家张景钺教授的研究生。1946年后他放弃了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的机会,在清华大学继续参加学生运动,后赴解放区。1949年2月,他参加接管大学、故宫和各系统研究所的工作,任北平市军管会文化教育委员会高教处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历任静生生物调查所整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共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北京地区党支部书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华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队长和西南资源综合考察队副队长,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副院长、院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等职。他曾兼任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志》(中、英文版)主编、世界自然保护协会ISCN理事等职。他是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他还曾被选为美国植物学会终身会员、苏联植物学会通讯会员和瑞典皇家植物地理学会外籍会员。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学部委员)。1991年,他获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吴征镒长期致力于植物分类学、植物区系学和植物资源学的研究,取得开创性的成果。他论证了中国植物区系的三大历史来源和15种地理成分,提出了北纬20°~40°之间的中国南部、西南部是古南大陆、古北大陆和古地中海植物区系的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地区的观点;他主编的200万字巨著《中国植被》是植物学有关学科及农、林、牧业生产的一部颇为重要的科学资料,同时也是植物学、生态学等领域的经典著作,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他组织领导了全国,特别是云南植物资源的调查,基本搞清了云南1.7万多种植物的分类和分布,并指出植物的有用物质的形成和植物种原分布区及形成历史有一定相关性;他主编了《云南植物志》第一至五卷(获199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西藏植物志》第一至五卷(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等若干全国性和地区性"植物志";他提出的被子植物"多系─多期─多域"起源理论和"八纲系统"的方案,是东方人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东亚,放眼世界而提出的被子植物起源和演化的新理论;他还提出了"东亚植物区"的概念,认为是一最古老的植物区。迄今,他已发表各类论文140余篇,主编或编写了数十部学术专著,如《中国植被》、《中国植物志》、《西藏植物志》、《云南植物志》等。他先后获国家级一、二等奖5项,省级和中国科学院一、二等奖7项,国家发明奖一等奖1项。1995年,他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6年获得求是基金"杰出科技成就团体奖";1999年获得号称世界园艺诺贝尔奖的日本花卉绿地博览会纪念协会"考斯莫斯国际奖";2001年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03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高瑞霞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