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足迹:
农大之光
张鹤宇
发布日期:2012-01-0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校友网

张鹤宇
Zhang Heyu
(1914--1975)
张鹤宇,又名张昭、张健,河北省丰润县人。生于1914年3月17日,卒于1975年1月13日,享年61岁。家畜解剖学家、农业教育家。
张鹤宇于1940年在北京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任助教。1943年至1945年4月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研究院学习。1945年4月赴抗日根据地阜平学习,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8月至1948年在北京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任讲师、副教授。1945年8月在北京大学农学院加入中国共产党,介绍人张大中。1948年11月党组织决定他去解放区工作。1949年2月北平解放时任北平军管会文管会北京大学接管联络组组长,负责北大接管工作。1951年7月至1956年7月在苏联列宁格勒兽医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教授(二级教授)、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校五人领导小组成员、校党委委员等。曾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解剖学会理事、北京市解剖学会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报》主编等职。"文革"中遭受迫害,1975年1月不幸病逝。
张鹤宇的主要学术贡献为:
在中国兽医解剖学教学上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初期,他组织翻译出版了一批兽医解剖学的教科书和教材,后来又主编了《家畜解剖学》,为全国的兽医教学和科研打下了良好基础。他总共招收6名研究学(其中一名为越南留学生),为国内外培养了科技人才。
在兽医解剖研究方面的贡献。一是马盆腔脏器的血管和神经分布的研究。确定了马的形态机构的本来面貌;二是首次对大熊猫进行了形态学研究,他在20世纪50年代就对大熊猫的解剖进行了研究,在《动物学报》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三是对北京鸭解剖的研究,包括北京鸭子的脑神经和耳结构的研究,对人类高空和深海作业的探讨有参考价值。
在科研作风方面的贡献。他非常注意形态和机能相联系的研究作风,强调观察、动手和写作,将实践上升为理论,再应用于实践。在他的科研作风的指导下,主持和创建了北京农业大学解剖学教学研究室,至今还发挥着巨大作用,为中国兽医解剖形态学的发展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李志民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