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足迹:
农大之光
陈华癸
发布日期:2012-01-0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校友网

陈华癸
Chen Huagui
(1914--2002)
陈华癸,祖籍为江苏省昆山县,出生在北京市。生于1914年1月11日,卒于2002年11月19日,享年88岁。微生物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农业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
陈华癸于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并留校任教。1936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留学,1939年10月获得博士学位。1940年6月回国后在西南联合大学汤佩松教授主持的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等单位从事研究工作。1946年被聘为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与李连捷教授筹建中国第一个土壤肥料学系并担任首任系主任。1947年转任国立武汉大学农学院教授,创建农业化学系并任系主任。1952年后担任华中农学院教授兼土壤及农业化学系主任,1978年在该校创建生物固氮研究室,1979年至1983年出任华中农学院院长。他还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土壤肥料研究会理事长等职。他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和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他曾被选为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陈华癸是中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在共生固氮、水稻田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首先发现了豆科植物根毛的伸长和弯曲现象与根瘤菌分泌生长激素类物质的作用有关;他深入研究了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作用,阐明了决定共生固氮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被公认为是共生固氮研究百年来的重要成就之一;他在理论研究方面不断创新,对根瘤菌在寄主细胞内的分化和存活性研究取得了前人未有的新认识,他与同行一道,首先发现紫云英根瘤菌和紫云英的共生固氮是一个独立的"互接种族";他领导了紫云英根瘤菌与紫云英的共生关系的系统研究,率先分离获得紫云英根瘤菌纯培养菌株,国际上现已将这种根瘤菌定名为"华癸根瘤菌";他积极倡议发展根瘤菌剂,指导大面积推广种植紫云英,为中国水稻产量的提高和农业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70年代后期,他首先将中国根瘤菌研究引入分子生物学领域,并走在世界前列,其研究成果于1986年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开创了中国水稻田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研究的新领域,成为研究水稻田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的开拓者。他领导了对水稻田耕层土壤中优势微生物种类的系统研究,首次发现由水稻土中兼厌气硝化微生物进行的亚硝化作用,纠正和修订了百年以来国外学者的错误结论和经典图式。
陈华癸创立的微生物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他编著了中国第一本《土壤微生物学》,在中国首次招收土壤微生物学研究生。他主编的《微生物学》(1~4版)一直是中国农业院校普遍使用的教材,其中第4版荣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他对中国高等专业教育培养目标有很多精辟而独到的见解,先后为国家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外国留学生近3 000人。
(高瑞霞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