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足迹:
农大之光
王伏雄
发布日期:2012-01-0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校友网

王伏雄
Wang  Fuxiong
(1913--1995)
王伏雄,字少珍,浙江省兰溪县人。生于1913年10月16日,卒于1995年3月10日,享年82岁。植物胚胎学家、植物孢粉学家,中国孢粉学的奠基人之一。
王伏雄于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1936年9月毕业,考取著名植物生态学家李继侗教授的研究生。1939年在北京大学张景铖教授的指导下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1941年顺利通过了硕士论文的答辩,并在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汤佩松教授指导下从事大麦多倍体的细胞学研究。1943年5月赴美国伊利诺依大学深造, 1946年6月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台湾大学植物系客座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及理事长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并任生物学部常委。1987年,在第14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上,他担任名誉副主席,并荣获大会授予的荣誉奖章。他是《植物学报》、《中国植物学报(英文版)》及《植物学名词大辞典》的主编。他积极倡导植物生殖生物学研究,担任第一届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20世纪80年代以后,他先后赴德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参观访问并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他在植物形态学、植物胚胎学、植物解剖学及孢粉学等方面,培养了一批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
王伏雄一生致力于植物胚胎学、孢粉学和植物实验胚胎学的研究。1939年,他在张景铖先生的指导下开始了裸子植物胚胎学的研究,在整整半个世纪中,他对裸子植物胚胎学的研究始终未断,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战果。孢粉学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崛起的一门新型学科。1953年以后,他首先把孢粉学的研究列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课题,在观察中国450种植物的花粉形态,并结合国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描述孢粉形态的专用术语做了订正,同时还详细介绍了研究孢粉的技术和方法,从而为在中国开展这门学科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以后,他又翻译了国外有关孢粉学的重要著作。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重视植物实验胚胎学的工作。他曾说过:"从植物胚胎学的发展历史来看,由描述性的胚胎学向实验胚胎学发展,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发展趋势。"
王伏雄知识渊博,思路敏捷。他在科研工作和领导工作中,表现出惊人的能力与才干。他一直在为中国植物科学的发展不断地做出新的贡献。
(刘建平、李志民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