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足迹:
农大之光
王焕如
发布日期:2012-01-0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校友网

王焕如
Wang Huanru
(1911--1998)
王焕如,江苏省丹阳县人。生于1911年1月20日,卒于1998年10月,享年87岁。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小麦锈病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生物间遗传学应用的奠基人之一。
王焕如于1934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园艺系,后转农艺系,其后转入植物病理系,1938年7月毕业,因学习成绩优异,获"思源奖学金"和斐陶斐金钥匙奖。1939年应俞大绂之邀赴昆明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任助教。1943年秋到重庆任金陵大学植物病理系讲师。1945年通过国家公费留学考试,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进修。1946年回国后应邀任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讲师,兼华北农业研究所技术指导。1949年10月出任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讲师、副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真菌植物病理研究所技士,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植物病理室技术指导。1957年曾被错划右派。1958年被调至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等职。
王焕如应用生物间遗传学的观点,纠正了国际流行的经典观点和方法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中期,他在国内、外对小麦锈病进行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对小麦锈病的研究集中于小麦锈菌生理分化和品种抗锈病方面。1981年,他在生物间遗传学的启迪下,根据自己的实践以及结合的动向,提出了今后开展小麦锈菌毒性研究应持有群体观点、生态观点、时态观点、进化观点。采用毒力频率的方法研究小麦品种与锈菌群体的相互作用,为毒力组合与抗性组合布局提供依据;根据生物间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不通过杂交来推导品种抗性基因和基因型,为简便和迅速地鉴定源和选配亲来提供遗传信息。1985年他曾应邀去美国讲学,报告了生物间遗传学在中国小麦叶锈病研究中的运用和发展,得到美国同行专家的好评。他获得国家及省级科技进步奖7项,并领导了全国小麦叶锈病研究协作组,与山东、山西、河南、内蒙古等单位进行多项协作研究。生物间遗传学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的学科,这一学科的基本观点是特定的病原物基因型和特点的寄主基因型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特定的表现型,他在该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倡教学、科研、技术推广三结合的教育思想。他自1943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1990年离休后仍继续为研究生讲授高级植物病理学的专题报告。几十年来他坚持主张教学、科研、技术推广三结合。他亲自编写了《植物免疫学》、《寄主和病原物相互作用》、《生物间遗传学》和《抗病育种的病理学基础》等教材。他主持翻译了《植物抗病育种??概念和应用》等数部专著,发表论文124篇以及专题译文百余篇,为中国植病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治学严谨、为人正直、赤子忠心、为国为民。"
(李志民、刘建平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