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足迹:
农大之光
汤逸人
发布日期:2012-01-0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校友网

汤逸人
Tang  Yiren
(1910--1978)
汤逸人,浙江省杭州市人。生于1910年11月2日,卒于1978年5月3日,享年68岁。畜牧学家、绵羊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家畜生态学的创始人。
汤逸人于1931年考取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1935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37年考取第五届中英庚款公费生,赴英国留学,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动物遗传研究所深造,1940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由英国赴美国进修。1941年回国后在中央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任教。1947年应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聘请,再度携眷赴美国华盛顿担任畜牧专员。1950年至1978年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兼畜牧系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国务院草原管理组副组长、《中国畜牧学杂志》主编等职。1956年受农业部委派前往印度考察农牧业。
    汤逸人是成就卓著的绵羊育种学家。20世纪50年代,他利用前苏联高加索羊、美利奴羊与蒙古羊杂交,育成了中国细毛羊品种。在绵羊育种方面,他有其独特的思想。他认为,杂交代数不要多,这样,不仅可多保留本国品种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还可缩短改良年限。自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他为中国育成的第一个新品种新疆毛肉兼用细毛羊的改良与提高,做出了卓越贡献。针对牧区养羊生产中存在的绵羊越冬掉膘的严重问题,他提出了每年根据当年牧草生长情况,估算可以安全越冬的头数,其余早期屠宰,不要强求年存栏数的合理化建议。他善于运用家畜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家畜生态学的研究入手,探索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和饲养条件下最利于家畜的生长,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发展畜牧业。这是他学术思想的核心。他提出的以家畜生态学理论为指南和所规定选育方法,在中国引种实践中获得了验证,对后来的引种工作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为了使中国畜牧业蓬勃发展,汤逸人认为进行家畜生态学的研究很有必要。为此,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开始致力于家畜生态学的研究,为中国家畜生态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依据家畜生态理论,曾提出了滩羊推广的适宜和不适宜地区,作为制定滩羊生产发展的科学依据。他曾提出在新疆伊犁地区搞百万头细毛羊样板的建议,得到农业部的重视和积极支持。新疆细毛羊样板基地的建立,对中国畜牧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是家畜生态学为生产服务的可喜成果。
汤逸人博学广著,他一生撰写的科研论文(报告、综述)、编著和翻译的畜牧科学专著颇多。其中,论文近70篇,专著14部,译著11部。
当年,汤逸人响应周恩来总理的号召,给国外的中国科学家写信,介绍祖国的新面貌,动员这些科学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73年,他不幸患了严重的骨髓癌,但绝症并没有使他绝望,他在病榻上仍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英汉畜牧科技词典》的编写工作,并加紧对《家畜生态学》的编著工作,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高尚精神,为人们树立了对事业春蚕到死,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光辉榜样。
(刘建平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