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足迹:
农大之光
熊毅
发布日期:2012-01-0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校友网

熊毅
Xiong  Yi
(1910--1985)
熊毅,字其毅,贵州省贵阳市人。生于1910年4月13日,卒于1985年1月24日,享年75岁。土壤学家,中国土壤胶体化学与土壤矿物学的奠基人。
熊毅于1926年考入国立北京农业大学预科,两年后升入本科,入农业化学系,193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被推荐到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1947年赴美国密苏里大学留学,1949年获硕士学位,并入威斯康星大学继续深造, 195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土壤调查总队研究员兼队长、中国科学院土壤及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及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院长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6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
熊毅是中国土壤胶体化学和土壤矿物学研究的先驱者和奠基者,他在美国发表的博士论文首次论述了中国主要土壤类型黏土矿物组成与风化作用的关系,颇得同行赞许。他组织、指导有关人员并亲自撰稿与审稿完成的《土壤胶体》一书,对决定土壤性质、构成土壤物质基础的土壤胶体各组分与特性及其研究方法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与总结。在20世纪80到90年代,像该书这样从理论到方法进行论述的土壤学专著,在国内外尚未见到。
在黄淮海平原的治理与开发过程中,熊毅做出了创造性的重要贡献,备受国人敬仰。通过对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的土壤考察,他以发生学的观点系统地研究了华北平原土壤形成的条件、过程、特性和分类,更动了以往统称"冲积土"的命名。他揭示了第四纪河流沉积规律、层状沉积物结构与类型及其对土壤水肥特性、水盐运动和农业生产的影响;他开创性地研究了浅层地下水与土壤盐碱化的关系;他首次在中国采用"井灌井排"综合治理旱涝盐碱,获得成功。
熊毅对水稻土的发生和肥力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在他的推动下,中国土壤学界对水稻土的研究逐渐形成了系统的学术观点。国际知名专家对中国水稻土的系统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同时,他开拓了土壤生态学研究的新领域,他通过对太湖地区水稻土发生及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的研究,从保护土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出发,提出建立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耕作制度的独到见解。
熊毅的另一大贡献,是他与著名土壤学家李庆逵主编的中国第一部土壤学专著《中国土壤》。该书是全面论述中国土壤科学的综合性专著,它不仅推动了中国土壤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为农林牧业生产的发展、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国土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了基础论据;它在理论上的创新与实际的应用价值,是中国土壤科学工作者对世界土壤科学发展的重要贡献。此外,他主编的《中国土壤图集》,是中国第一部大型的综合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土壤专业图集,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与重视。这两部著作同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熊毅致力于土壤科学研究半个多世纪,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学论文220余篇。土壤即是他生命的图画,融会了他毕生的心血和璀璨的年华。
(刘建平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