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足迹:
农大之光
王清和
发布日期:2012-01-0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校友网

王清和
Wang Qinghe
(1908--1986)
王清和,北京市顺义区人。生于1908年4月10日,卒于1986年2月,享年78岁。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
王清和早年就读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1935年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并被聘为国立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研究助教。1940年后历任福建省立农学院讲师,福州协和大学农学院副教授、教授兼园艺系主任、湖北省立农学院教授兼病虫害系主任、教务长,山东大学农学院教授兼园艺系主任(同时负责组建病虫害系,兼任系主任)等职。1952年至1958年出任山东农学院教授兼植物保护系主任。1958年后,他被错划为"右派",并被降职使用,担任山东农学院教员(曾兼任植物病理学教研室主任)。1979年至1986年,他出任山东农学院(后改为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兼植物病理学教研室主任、植物病毒教研室主任。此外,他还曾兼任过一些社会与学术职务。
王清和始终认为"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早在20世纪40年代,他就对谷子白发病、小麦黑穗病和锈病等病害的发生规律、抗病育种及其他防治措施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为后来控制病害奠定了基础。他早期还对果树、蔬菜上的主要病害??枣疯病、苹果早期落叶病、果实贮藏病害、梨黑星病、葡萄白腐病、大白菜霜霉病、软腐病的病原、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70年代,王清和对棉花枯、黄萎病及棉苗根病进行了深入调查与研究。为了有效地控制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传播与蔓延,他顶住某些舆论压力,多次向有关领导反映棉花枯、黄萎病情况,并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防病建议。他领导协作组育成4个抗病品种、引进抗病品种10个,在棉花枯萎病重灾区基本普及推广了抗病品种,有效地控制了棉花枯、黄萎病的蔓延与危害。同时,他还进行了病害发生与发展规律、病菌生理型鉴定、种子消毒、病点铲除、抗病育种、抗生稳定性、地膜覆盖防病以及轮作换茬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并对棉苗根病和铃病进行了防治研究,无论是理论探讨,还是实际应用,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因而,他领导的协作组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王清和是一位勇于开拓的科学家。晚年,他除继续从事棉病研究外,还主持了新课题"山东省名产花卉综合研究"工作。同时,他向山东农业大学建议建立植物病毒研究室,得到学校的支持,并由他出任室主任。在他的主持下,该研究室完成了"山东省植物病毒、类菌原体病害类型"课题的研究,初步摸清了山东省植物病毒、类菌原体所致病害及其分布状况。与此同时,他还主持开展了"酶联免疫技术在小麦丛矮病测报上应用技术研究"的研究工作,为深入开展植物病毒病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王清和在50余年的工作生涯中,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植物保护专门人才,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仍然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他人,可谓是"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刘建平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