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足迹:
农大之光
彭克明
发布日期:2012-01-0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校友网

彭克明
Peng Keming
(1905--1990)
彭克明,河北省晋县人。生于1905年12月5月,卒于1990年7月10日,享年85岁。植物营养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农业化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彭克明于1923年考入河北大学农预科,1925年升入本科。1929年于河北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1936年赴美国伊利诺依大学研究院深造,攻读土壤化学。1939年获得硕士学位,1946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47年2月回国后被聘为河北省立农学院教授。1948年冬应聘为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土壤肥料学系教授。1949年出任北京农业大学土壤肥料学系(1952年改为土壤农业化学系)教授(直至1990年去世),并曾担任代理系主任。1956年,他创建了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农业化学教研室,并长期担任教研室主任。1956年至1958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生态研究室研究员,同时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系教授。1957年应邀参加了在苏联莫斯科举行的国际肥料会议,并宣读论文。他是新中国第一位向国际土壤学界系统介绍中国有机肥料施用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家。1981年后,他主持了北京农业大学与德国霍恩海姆大学有关施肥的合作项目。该项目后来发展成为中国与德国国家级十年科研合作项目,促进了中国植物营养学的建设与发展。
彭克明在科学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很有成就。他是第一个提出"土壤中固定态钾可被植物利用"科学论断的人,这一科学论断在几十年中始终具有实际意义;1956年,他首次提出在中国进行轮栽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的主张,并在北京农业大学实验站正式开展试验。他采取华北地区粮食作物的一种主要轮栽方式,即"冬小麦?夏玉米?夏大豆?冬小麦"两年四熟制,以实现用地养地与粮食高产相结合的目标;他是第一个将植物营养与土壤肥力长期定位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引入中国的植物营养学家;为了在中国建立国家级和省级土壤肥力监测网,他付出了不少的心血。早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就致力于土壤中钾的固定与释放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钾在土壤中的固定与释放"是指导钾肥施用的重要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期,他主持了土壤固定铵的研究,首先提出了土壤可以固定铵的科学假设,其研究被国内外同行的大量实践工作所证实;关于土壤植物营养物质循环的研究,他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与贡献;他是中国第一位提议并建成渗滤水采集装置的学者。
彭克明从事高等农业教育近60年,成绩卓著。20世纪50至60年代,他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农业化学专业研究生;70年代,他又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植物营养与施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为在中国正式建立植物营养学专业和植物营养学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界,他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刘建平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