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足迹:
农大之光
汤文通
发布日期:2012-01-0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校友网

汤文通
Tang Wentong
(1900--  )
汤文通,福建省泉州市人。生于1900年10月29日,卒年不详。农学家、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
汤文通于1924年考入国立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科。1926年转入国立南京东南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29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不久晋升为讲师。1935年赴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农工大学研究所进修,但因身体欠佳,于1936年返回祖国,回母校任教。1940年后历任浙江省农业改进所简任技正、国立英士大学农学院教授、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教授兼农艺系主任等职。1946年后历任台湾省农业试验所农艺系主任、台湾省农业试验所所长、台湾大学农艺系教授、台湾大学农艺系教授兼系主任等职。1986年,为表彰他在教学上的卓越成绩,台湾大学特向他颁发"名誉教授"荣誉称号。
汤文通长期致力于水稻研究,其研究成果很有学术价值。他在"水稻品种间及地域间之差异研究"中,证明血清判断法、糙米浸出液对甲烷青液呈褪色反应及在磷酸钠中的发芽现象,都可以判断其亲缘型别或原产地区;他在"稻米胀性之研究"中,阐明水稻品种间特别是型别间颇有差异,这一结论对稻种的选择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一个新品种,若其他性状与别的品种相近,而胀性较大,则稻米在食用经济价值上有可取之优点;他在"水稻休眠性之研究"中,发现水稻不仅有休眠期(20天至45天),而且水稻休眠性之机制作用在于内外颖钩合过紧(去掉内外颖,则休眠性失去)。根据这一研究结果,他认为培育休眠性优良品种,可以解决水稻收获期遇雨或收割后处理不当所造成的穗发芽等问题,避免稻米损失。这项成果曾获得台湾省特种教育基金会奖励。在作物休眠性研究中,他还做了"落花生休眠性及催醒" 试验及"落花生品种间性状之比较" 研究,其研究结果对花生栽培及品种选育颇有应用价值。其中,在花生休眠性研究中,发现具有休眠性的大粒种经过消毒剂uspulum处理即可消除其休眠性,该研究成果也获得台湾省特种教育基金会奖励。
除致力于水稻研究外,汤文通还潜心于大豆杂交育种与遗传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育成多个大豆良种,提高了秋粮产量,颇受农民欢迎。在研究大豆杂交育种的过程中,他发现大豆有雌蕊先熟现象,并首创蕾期授粉方法,使大豆杂交技术由难变易。此项研究基本解决了大豆杂交育种中的一大难题。此项技术被国外学者所采用。他在进行"大豆属种间杂种量与质性状遗传"和"台湾野生大豆之特性"的研究中,应用细胞遗传学等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估,得到许多有价值的结果。他所从事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学术上,还是在实用技术上,皆有创造性并成系统,这在台湾省农业科学研究中是不多见的。因而,经台湾省中华农学会提名推荐,他获得1963年台湾省教育部门学术奖。
汤文通著述颇丰,除著有《作物学》、《农艺植物学》、《作物栽培原理》、《植物生长与分化》等著作外,还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100余篇。
(刘建平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