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足迹:
农大之光
周汝沆
发布日期:2012-01-0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校友网

周汝沆
Zhou Ruhang
(1897--1995)
周汝沆,号子瀣,浙江省诸暨县人。生于1897年3月17日,卒于1995年4月12日,享年98岁。水稻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
周汝沆于1917年考入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农学科,1921年毕业时以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留校工作。1921年至1927年在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国立北京农业大学任助教、技士。1927年至1934年先后在上海中华农学会农事试验场、浙江省昆虫局任技士,在国立浙江大学劳农学院任讲师,在江苏稻作试验场任场长,在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农场和中央农业实验所任技士,在西北农学院任农科主任兼农场主任。1934年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育种研究室进修,回国后任广西农事试验场技正兼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1940年后历任广西省农业管理处技正、广西高级农业学校代理校长、国立英士大学农学院教授兼农学系主任、国民政府农业部农垦处浙江分处主任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于1950年3月任湖南大学农学院教授。1951年至1995年任湖南农学院教授,1952年兼任农学系主任。1958年,国务院先后任命他为湖南农学院副院长、湖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兼职副主任。1962年至1980年兼任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周汝沆为中国农业教育与科技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早在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任教期间,为了给教学、科研提供有利条件,他就积极参与学校农场的建设,受到师生们的好评。这一有益的工作曾被载于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的校刊上。1927年,他在上海参与筹建中华农学会科研所的试验农场。20世纪30年代初期,他在中央农业实验所参加赵连芳、卢守耕主持的水稻育种工作,协助育成了中籼稻"帽子头"优良品种。对水稻密植、排灌问题,他曾明确指出:"密植一般是能增产的。但是密植增产,必须在原有基础上适当缩小行株距才有效果,超过了一定范围,则效果减少或没有效果,甚至减产"。上述具有成效性的意见,对提高科学种田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教学管理工作方面,他任湖南农学院副院长期间,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为该校的某些重要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他在建立教学、科研、推广三结合的教学体系上迈出了一大步,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周汝沆对母校怀有深深的感情,即使离开母校半个世纪仍感情依旧。1978年,他在北京参加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科学大会期间,曾专程前往罗道庄老校址走访。故地重游,旧貌新颜,触景生情,感慨万端,流连忘返。他说:"我听到钓鱼台、槐林……就联想起五六十年前我的母校‘东方小瑞士’的绮丽风光,望见槐林参天,夹着东西的一条大湖,这不正是五六十年前360亩稻田和400亩苇田的新貌又是什么呢?!"回住地后,他即赋诗4首,寄给张仲葛(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畜牧学家、农史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现代养猪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表达了对母校的炽热感情。
(刘建平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