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足迹:
农大之光
戴芳澜
发布日期:2012-01-0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校友网

戴芳澜
Dai Fanglan
(1893--1973)
戴芳澜,字观亭,湖北省江陵县人。生于1893年5月4日,卒于1973年1月3日,享年80岁。菌物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菌物学的创始人,中国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戴芳澜于1910年考入清华学堂。1914年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学院深造。1916年转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专攻植物病理学,并于1918年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1934年任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教授,次年他拒绝担任农业研究所所长之职,只任教授兼该所病害组主任。1936年被选为中国植物学会会长。1940年后历任中央研究院第二届评议会评议员、国立清华大学农学院教授兼植物病理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院士等职。1949年10月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一级教授、植物病理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真菌和植物病理研究室主任等职。1954年起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直到逝世)。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学部委员),同年被授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农业科学院通讯会员(院士)称号。1956年至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学研究所所长。1956年4月20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至1973年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1962年受到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戴芳澜为中国植物病理学和菌物学(包括菌物分类学、菌物形态学、菌物遗传学等)的创建、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建立起以遗传为中心的菌物分类体系,确立了中国植物病理学教学与科研系统,对现代菌物学和植物病理学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起了奠基作用。例如,1927年他发表了多篇颇有价值的中国菌物学文献,他用炎黄子孙的赤诚,开创了中国的菌物学,在中国科学史上留下闪光的一页。1931年,他又发表了中国菌物形态学最早的研究成果,为后人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借鉴,为中国菌物的分类工作开辟了道路。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他的主持下,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真菌和植物病理研究室及后来的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学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开展了菌物学各个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同时带动了中国其他领域(如药学界)对菌物的调查和药用菌物的研究,从而拓宽了对中国菌物资源的认识。再如,他积一生的研究成果完成的巨著《中国真菌总汇》一书,是中国菌物分类的经典著作。
从1919年到1973年,戴芳澜整整工作了54年。他在《中国真菌总汇》前言中所说的"我谨以此书作为我个人晚年对人民的一点贡献吧",表明他对该书即将完稿的自慰,同时蕴含着他对行将结束的一生献身科学的依恋深情。"活到老,学到老"是他追求的一种境界。在他的家中,南京时,条幅上有一个红图章:学到老;北京罗道庄时,有一副对联: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他的一生就是这样做的。
(刘建平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