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足迹:
农大之光
百年人物
关君蔚
发布日期:2012-01-0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校友网

关君蔚
Guan Junwei
(1917-- )
关君蔚,满族,辽宁省沈阳市人。生于1917年5月23日。水土保持学家,中国水土保持学科与教育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
关君蔚1941年获日本东京高等农林学校技术学士学位。1942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农学院林学系副教授。1949年7月被聘为河北农学院森林系副教授。1950年9月,在天津召开的河北省首届劳模农展大会上,关君蔚承担的“农业教育馆设计和实施”受到林垦部和全国科联的重视和表扬。1952年9月调入北京林学院任教,历任造林教研室主任、森林改良土壤教研室主任、水土保持系主任等,1981年被评为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曾兼任中国林学会第二届、第五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
关君蔚长期致力于中国水土保持、防护林体系的教学和科研,参与创办了中国高等林业院校第一个水土保持专业,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学科体系。长期深入实际,在山区建设、泥石流治理、防护林体系理论基础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为中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83年获“全国水土保持先进个人”称号,1989年获“全国优秀教师”奖章。其主要论著有《水土保持学》、《水土保持原理》(1989年被林业部评为优秀教材)、《“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
关君蔚提出水土保持必须和生产建设相结合,坚持发展生产和水土保持互相促进,坚持水土保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实现;提出水土保持体系和防护林体系,补充和发展了森林涵养水源的理论;《宁夏西吉黄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研究》于1987年获中国林学会梁希奖,1987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78年,中央批准了关君蔚参与筹备和策划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人民日报》曾用“绿色长城”来形容这一伟业。截至1983年5月,仅对“三北”范围内的县领导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就办过五期培训研讨班(842人)。1985年4月,宋平主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后,第一期工程验收落实。1986年这项工程作为世界百个重大项目之一,荣获联合国环境计划署颁发的金质奖章。
1981年在兰州召开的全国农业现代化会议上,关君蔚因坚持灌木的重要性,在无林少林地区要乔木、灌木和草一齐上,草、灌、乔相结合,尤其是发表《发展燃料林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一文引起轰动;在全国农业资源展览会的土地资源部分中,他主持了“山区建设和水土保持”,成为农业展览馆长期保存部分,并曾在日本展出。
关君蔚跑遍了中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年过七旬之后,还北上大兴安岭,南下长江两岸;山西、陕西、甘肃、贵州,海拔3 800米高的祁连山北坡,都留下了他的足迹。1995年,关君蔚原拟将《生态控制系统工程学导论》和《关于生态农业的探讨??兼论东方思维和绿色革命》两项成果“作为自己退出历史舞台的纪念”,当接到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通知后,他说这是“客观规律决定了我的人生之旅还要加演一场……”。      (才杰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