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足迹:
农大之光
百年人物
沈善炯
发布日期:2012-01-0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校友网

沈善炯
Shen Shanjiong
(191-- )
沈善炯,江苏吴江人。生于1917年4月13日。微生物生化和分子遗传学家,中国最早研究生物化学遗传的学者之一。
沈善炯于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生物系后,先后到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华中大学生物系、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北京大学生物系等单位工作。1947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专修生物化学和遗传学。1950年6月获博士学位后到威斯康星大学生化系做博士后、研究员。1951年11月回国后担任浙江大学医学院副教授。1952年到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植物生理研究室工作。195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1960年出任上海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次年该所并入植物生理研究所,他继续任副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他曾兼任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教授等职。自1979年起,他先后在美国的加州理工学院生物系、纽约大学医学院、哈佛大学微生物和分子遗传系、波士顿医学生物研究所任访问研究员、访问教授和杰出访问科学家。1986年,他帮助上海交通大学建立起分子遗传和生物工程研究室,开创了中国在理工科大学开展分子遗传学研究的先例。1981年,美国南加州华人工程师和科学家协会授予他杰出成就奖。1996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97年获得陈嘉庚生命科学奖,1999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沈善炯在微生物代谢和分子遗传学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对抗生素生物合成研究方面,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承担了金霉素和链霉素的生物合成研究。他发现金霉素在分解己糖时,戊糖循环的运转与金霉素的合成有关,从而提出了提高金霉素产量的理论,该理论填补了中国在抗生素生产中的空白。在研究链霉素的生物合成中,他证明了鸟氨酸循环的作用,精氨酸是链霉素分子链胍部分脒基的来源,发现这种精氨酸和链胍之间的转脒基反应受时态控制。这一成果1955年获得了中国科学院成果奖(后改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在对链霉菌的研究中,他发现了作用于烟酰胺辅酶的烟酰胺核酸酶。在链霉菌中,他还发现能使木糖转变为木酮糖的木糖异构酶,有助于国际工业微生物界对葡萄糖异构酶的研究和应用。在研究细菌的氮代谢时,他发现芽孢杆菌中普遍存在丙氨酸脱氢酶(ADH),后来应用诱变剂处理的芽孢杆菌获得了有活力的GDH,推测这个变化发生在GDH结构基因转录后期。此发现被认为在生物演化上具有重要意义。他在细菌遗传因子的研究中,首先发现了核糖核酸(RNA)的作用,对当时尚未完全阐明的信息RNA与反向转录作用产生了重要启示。他在研究细菌的糖代谢时,在大肠杆菌中发现甲基乙二醛合成酶,指出己糖可由3?磷酸二羟基丙酮经甲基乙二醛而形成乳酸的支路进行代谢。20世纪70年代后,他研究细菌固氮基因的结构、表达和调控。其科研成果分别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80年代起,他着重研究根瘤菌和宿主植物间相互作用的遗传学关系。他一生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先后培养了20多名研究生。
 (高瑞霞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