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吴常信
Wu Changxin
(1935-- )
吴常信,浙江省嵊县人。生于1935年11月。动物遗传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
吴常信于195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1979年至1981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遗传系进修动物遗传育种学。历任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畜牧系主任、动物科技学院院长;"世界遗传学应用于畜牧生产会议"国际委员会委员,世界家禽学会中国分会主席,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中国马业协会理事长,《中国畜牧兽医学报》、《中国畜牧杂志》编委会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自1981年回国以来,吴常信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培养博士生45名,硕士生40名。 他主持的"节粮小型蛋鸡育种"和"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的理论与技术" 分别于1999年和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他参加的"猪繁殖力的DNA标记"于2001年获美国专利局专利(第二发明人),又于2003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第三完成人)。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证书;同年,由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和全国教育工会五单位联合授予"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
吴常信长期从事动物遗传理论与育种实践研究,主要科技成就及贡献如下:
选种理论。提出数量性状存在隐性有利基因的假设,通过实验得到证明,并对由这类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建立了新的选种方法。其研究论文发表在1986年《中国农业科学》,并于同年获"李汝祺优秀动物遗传论文奖"。
参数估计。提出了"全同胞?半同胞混合家系"的概念。推导了计算混合家系亲缘系数的精确公式和近似公式,提高了选种的准确性,并证明在对后代做随机抽样的情况下,近似公式也适用,大大简化了计算过程。有关论文发表在"第三届世界遗传学应用于畜牧生产大会"论文集第12卷(1986年)。
"农大褐3号"小型蛋鸡的育成。经过八年努力,通过转基因、杂交育种育成小型蛋鸡。该鸡种于1998年获科技部等五单位联合颁发的国家新产品证书,已推广至河北、山东、河南、海南、上海、重庆等省市,深受养鸡者欢迎。 2003年"农大3号"节粮小型蛋鸡配套系通过国家畜禽品种审定。
猪高繁殖力的基因标记。研究发现猪促卵泡素β亚基基因能影响猪的产仔数,高产基因型比非高产基因型每窝产仔数可提高1~1.5头。这一检测技术已传授到山东、江西、黑龙江、云南、广东、四川等多省市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社会效益显著。此项成果2001年获美国专利局发明专利。
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的理论和技术。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响保种的遗传因素,提出了保种的优化设计,解决了保种群体的大小、世代间隔的长短、公母畜最佳的性别比例和可允许的近交程度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在保种技术上,把计算机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实验动物模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综合应用于畜禽遗传资源保存与管理,属国际领先。199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邀请吴常信作为主讲教师之一, 在亚洲动物基因库培训班上讲授他的保种理论与方法。
(才杰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