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景瑞
Dai Jingrui
(1934-- )
戴景瑞,辽宁省海城县人。生于1934年9月1日。玉米遗传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
戴景瑞于1959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1963年于植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曾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农学系主任,兼任河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北京市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专业组成员、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作物》杂志副主编等职。现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兼任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等职。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被评选为全国优秀教师和北京市优秀教师,曾获得农业部突出贡献专家和全国农业科技大会突出贡献个人称号。
戴景瑞四十年如一日地奋斗在遗传学和作物遗传育种的教学与研究第一线。他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高技术项目以及农业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北京市下达的多项科研任务。20世纪60年代,他首先实现中国玉米双交种三系配套用于玉米种子生产。70年代,他育成"农大54号"。此后,他相继育成"P138"、"综31"等优良自交系和"农大60"等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杂交种19个,在全国20多个省市推广6 000多万亩,增收玉米30多亿千克,增收人民币30多亿元。其中,"农大58"号、"农大60号"、"农大65号"、"农大3315号"、"农大3138号"等多个杂交种在北京市的玉米新品种更新换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大60号"于1997年和1999年分别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农大65号"、"农大3138号"于1998年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
戴景瑞在玉米遗传育种研究中勇于创新,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与他人合作首先在中国建立了玉米基因工程的技术体系,并率先用生物技术育成抗病的C型不育系和第一代抗玉米螟的转基因(B1)玉米新品种,并开始与北京市种子公司合作进行产业化开发,成为中国玉米生物技术育种的开拓者。这项成果,获得199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戴景瑞在担任农学系主任期间,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狠抓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并将自己科研成果创造的经济效益无私地注入农学系的建设与发展,增强了教职员工的凝聚力,形成了学科发展的良性循环,曾使农学系发展成为拥有2个博士点、一个国家重点学科、一个部重点学科和一个国家级玉米改良中心的作物学院。鉴于他对学校的贡献,1992年学校授予他北京农业大学的最高荣誉农大人奖。
戴景瑞作为中国玉米育种学科的带头人,严谨治学,教书育人,先后培养了26名博士研究生和14名硕士研究生。他在《科学通报》、《中国科学》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SCI收录17篇;参与主编和编写专著与教材4部。曾获得农业部和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优秀教材奖。在转基因技术、玉米分子标记连锁的构建、杂种优势群的划分以及杂种优势机理研究方面均走在国内国内前列,将中国的玉米遗传育种学科从群体水平提高到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
(刘建平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