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足迹:
农大之光
赵善欢
发布日期:2012-01-0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校友网

赵善欢
Zhao  Shanhuan
(1914--1999)
赵善欢,广东省高要县人。生于1914年8月16日,卒于1999年12月2日,享年85岁。农业昆虫学家、昆虫毒理学家、农业教育家。
赵善欢于1929年入中山大学农学院农业专门部学习昆虫学,1933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35年被选送到美国俄勒冈农业大学学习,1936年获学士学位,并入康奈尔大学研究院继续深造,1937年和1939年先后获得科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1939年回国后先后被聘为中山大学农学院副教授、教授。抗战胜利后被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和台湾大学同时聘为教授,并被聘为台湾农业试验所应用动物系主任。1950年至1952年担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副院长。1952年后转任华南农学院教授、一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并曾担任副院长和院长。此外,他还曾兼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副院长,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等职。他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赵善欢在水稻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植物质杀虫药剂、有机合成杀虫剂及昆虫保幼激素、昆虫辐射不育和化学不育、昆虫毒理学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开始了对华南水稻害虫,尤其是三化螟、稻瘿蚊、铁甲虫等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进行研究。根据三化螟的越冬习性、生理特点以及广东稻作生产实际,阐明了三化螟多发型与水稻栽培制度的关系,提出了稻田三化螟集团分布的论点,为害虫调查取样、田间试验设计等,提供了科学依据。他首先发现了稻瘿蚊的发生规律、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过程,并对其防治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合理使用农药的综合防治理论以及水稻根区施药的新方法,筛选出呋喃丹等10余种内吸杀虫剂。早年,他曾对中国西南各省的杀虫植物种类及分布状况做了广泛的调查,并对其中一些植物进行了对各种农作物害虫的毒力测定和防治试验,论证了在中国用杀虫植物来防治虫害的作用机理,发展了中国植物性杀虫剂科学,开辟了防治害虫的新途径。除上述研究外,他在昆虫毒理学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如对荔枝蝽象的发生危害规律、自然抗药性特点、生理生化特征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从而筛选出以敌百虫、敌敌畏等为代表的数种最佳药剂,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0世纪60年代,他率先提出了"昆虫田间毒理学"的观点,将昆虫毒理学与生态学紧密结合起来,发展了昆虫毒理学,为农药的制造和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他还提出了要充分运用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和分子毒理学的理论及现代分析仪器和方法进行综合研究的新方法论。
赵善欢认为:"做学问要善于抓两头,一头是了解国际先进科技成果,一头是熟悉国内生产实际。"他一生发表、出版论著120多篇、部,主要代表作有《昆虫毒理学原理》(英文版)、《昆虫学研究论文集》(汇集了他60年科研成果的精华)等。
(刘建平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