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足迹:
农大之光
梁植权
发布日期:2012-01-0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校友网

梁植权
Liang  Zhiquan
(1914-- )
梁植权,祖籍为广东省中山县,出生在山东省烟台市。生于1914年2月9日。生物化学家。
梁植权先后于1937年和1941年获燕京大学理学学士学位和理学硕士学位。1950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59年回国后担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副教授、教授兼生物化学系副主任。1958年至1978年出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教授兼生物化学系主任。1978年至今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兼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室主任、名誉主任,并兼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此外,他还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明评选委员会医药卫生评选小组委员、中国生理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化学会副理事长、世界卫生组织免疫学专家小组成员、6种国内外学术刊物编委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梁植权早年从事营养学和脂肪酸衍生物的物理常数研究,后来,他的研究方向转向蛋白质结构与抗原性的关系,并应用于动物代血浆的制备及临床应用,先后研制成功"实研二号"和"实研三号"代血浆,该产品不但不引起渗血,且能使抗原性消除到能为人所接受的程度,达到国际水平。在中国人异常血红蛋白的类型、分布及血浆蛋白质的多态性研究中,他发现6种异常血红蛋白新变异体、3种血浆清蛋白变异体、3种a1抗胰蛋白酶新变异体,证明中国人群的最常见a1抗胰蛋白酶新变异体为Etokyo,中国人缺乏a1抗胰蛋白酶缺失型基因Z及S。在β?地中海贫血治疗方面,他发现了马利兰能重新开启Υ珠蛋白基因。在基因治疗方面,他发现珠蛋白基因小片段红系增强子及其关键部位,建立了转β珠蛋白基因鼠模型。他对核酸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达到了当时(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水平。20世纪70年代,他开始了遗传工程的研究,在针刺麻醉镇痛原理研究上他也做出了突出成绩。在上述研究中,"针刺麻醉镇痛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转运核糖核酸研究"获1978年卫生部科学大会奖,"异常血红蛋白研究"获1982年卫生部科研甲级成果奖,"a1抗胰蛋白酶研究"获1986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截至1994年,他已发表学术论文179篇,主编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分子生物学卷》,参加编写了《核酸的结核及其生物活性》、《仪器分析及其在生理科学中的应用》等专著。
(刘建平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