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徐冠仁
Xu Guanren
(1914--2004)
徐冠仁,江苏省南通市人。生于1914年3月7日,卒于2004年2月18日,享年90岁。作物遗传育种学家、核农学家,中国核农学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
徐冠仁于1934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农艺系,获学士学位。1934年至1946年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1946年至1956年在美国留学,获博士学位,被推荐为美国西格玛赛学会荣誉会员,任明尼苏达大学农学及植物遗传学系研究员, 从事玉米杂交优势、小麦单缺体遗传、辐射诱变育种研究。采用热中子和X射线处理小麦种子,得到抗秆锈病突变体,为抗病育种提出了新途径。曾在《印度遗传育种》杂志上先后发表了《水稻植物性状遗传研究》、《不同类型水稻杂交不育性遗传研究》等论文,曾获自然科学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他被载入联合国于1954年发表的《世界小麦育种家和育种站名录》。1956年回国后,他先后出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曾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及农业物理气象系主任;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员、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理事长、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理事会理事、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编委会委员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并曾担任生物学部副主任、代主任。
徐冠仁是我国原子能在农业中应用的创始人,1956年冬负责筹建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利用研究室,三年后,研究室发展为原子能利用研究所,成为我国第一原子能利用研究所,为我国原子能在农业中应用奠定了基础。他率先运用原子能辐射育种与杂交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研究,应用三系配套产生杂交的理论与方法,培育出我国第一个杂交高粱种,使高粱产量大幅度增产,由此推动了我国在水稻、谷子、小麦和其他作物上利用雄性不育系选育杂交种的工作,使全国杂交优势利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他深入进行小麦单缺体改组遗传结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开创了我国利用农作物非整倍体从事遗传育种研究的先例。他主持"水上无土种植水稻"获得成功,在世界上尚属首次。同时,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
徐冠仁发表的著作有《辐射育种的进展》、《植物诱变育种学》、《利用雄性不育系选育杂种高粱》、《辐射育种教材》等。
徐冠仁曾多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和考察工作。1957年参加了在苏联科学院召开的"同位素与辐射"会议,并在大会上做了《中国在农业上开展同位素与辐射应用》的报告;1979年在"日本第14次同位素会议"上做了《原子能在中国农业中的应用》的报告;参加了亚太地区和平利用原子能专家会议、第七届太平洋地区核科技会议等等。
徐冠仁曾获得中国科学院"从事科学工作五十年荣誉奖状"、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杰出成就奖"、美国传记研究所"卓越领导奖",其业绩被载入《国际名人传第六卷》和《国际卓越领导词典》。
(马文芳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