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足迹:
农大之光
马育华
发布日期:2012-01-0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校友网

马育华
Ma Yuhua
(1912--1996)
马育华,广东省海丰县人。生于1912年10月12日,卒于1996年,享年84岁。大豆遗传育种学家、生物统计学家、农业教育家。
马育华于1930年2月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1935年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45年6月赴美国伊利诺依大学深造,一年后获硕士学位并回国。回国后被聘为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副教授兼农艺学系代主任。1947年9月又去加拿大沙省大学农学院育种研究室当研究员一年。1948年9月再次去美国伊利诺依大学研究院学习数量遗传和育种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国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研究的成果多次为美国和联邦德国重要的遗传育种和大豆科学专著所引用。1950年10月回国后,他历任金陵大学农艺系教授兼农艺系主任、南京农学院教授兼任系主任等职。
20世纪50年代,马育华主持育成大豆新品种493?1、133?3、133?6,在江淮地区普遍推广,增产显著。60年代,他和助手一起育成另一个新品种1138?2,在江苏、湖南、湖北、安徽、陕西安康一带普遍作为夏大豆推广。这个品种同时适合于"麦、稻、豆"三熟制,代替一部分双季稻。他带领助手们选育的新品种苏协一号,也分别在长江流域及江苏淮河以南地区,作为夏豆品种进行试验、繁育,平均亩产量在300斤以上,最高的亩产有四五百斤。他还在国内首先用数量遗传的方法,对大豆地方品种进行研究,以理论上证实本地区大豆品种主要经济性状遗传资源的丰富及系统育种方法的实用意义,并进一步研究了主要性状间遗传相关及选择指数,为改进育种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马育华教授献身农业教育和大豆科学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即使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政治上受打击,精神上受摧残,身处逆境的日子里,仍然想着要把大豆科学事业搞上去。系主任职务被"撤掉"以后,他虽然曾一时想过自毁生命,但转而又想到自己主动从国外归来,是为了建设伟大的祖国,便冷静下来了。他充分利用时间,系统阅读国内外本学科的文献资料,同时带领助手、研究生盖钧镒,和有关单位协作,坚持进行大豆研究。盖钧镒尊重教授,教授精心培养盖钧镒,师生俩相互信任,同心协力,排除干扰。年复一年,他们用祖国丰富的大豆品种资源,用看书辛勤的汗水,用创造性的劳动,终于育成新品种1138?2,获得江苏重要科技成果奖。1958年,他和师生一起下放到徐州地区邳县农村,除了参加生产劳动,还担负了五个班级的物栽培学教学任务。50年代至60年代,他先后编写了《育种学》、《田间试验与统计》、《生物统计学》、《植物育种的数量遗传学基础》、《作物育种学》等教材,发表了《遗传力与作物育种研究》论文。
马育华一生致力于大豆高产的研究工作,成就比较突出。几十年来,他为培育大豆优良品种,培养大豆科研人才付出了辛勤劳动,取得了显著成绩。
(刘建平、李志民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