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足迹:
农大之光
裘维蕃
发布日期:2012-01-0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校友网

裘维蕃
Qiu Weifan
(1912--2000)
裘维蕃,江苏省无锡县人。生于1912年5月15日,卒于2000年9月18日,享年88岁。植物病理学家、植物病毒学、菌物学家、农业教育家。
裘维蕃于1931年入南京中央大学旁听数理化课程,后考入金陵大学植物病理系,1935年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39年至1944年历任福建农学院讲师和国立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讲师。1944年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生院深造,1947年冬获哲学博士学位。1947年被选为美国西格玛赛科学学会会员。1948年回国后被聘为国立清华大学农学院副教授。1949年后担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他还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理事长,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第四、五、六届国际植物病理学会理事及终身荣誉会员等职。他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兼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裘维蕃曾多次受祖国的委托参加外事活动,如,20世纪50年代积极参与反细菌战工作,受到国务院的嘉奖;60年代协助古巴科学院建立植物病理研究所;70年代担任对美国输入美麦带菌问题进行国际谈判的首席谈判代表等。
裘维蕃在科学研究上有卓越贡献,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赞誉,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走廊中悬挂有他的肖像。他坚持创新求实,并力求使研究密切联系生产实际。自20世纪30年代起,他开始对中国真菌和植物病害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对云南高等食用菌的分类和栽培的调查研究,成绩卓著,在国际上获得很高的评价,他是中国这一领域的先驱者。这些成绩反映在中国第一部《中国食菌及其栽培》一书中,它是中国人工栽培菌的奠基之作。在美国留学期间,他开始从事一种真菌的生理及致病力变异的研究,成为最早发现真菌异核现象者之一。他还是国际上第一位提出确切表达一种病害发生程度公式(即现在所采用的病情指数公式)的人。50年代,他又开始对白菜三大病害的研究,成绩突出。60年代至70年代,他主要致力于植物病毒学的研究。1963年,他编著、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植物病毒学》,为中国植物病毒学的研究开辟了道路。1964年,他编著了中国第一部《植物病理学》,1984年修订再版后,被选为"中国优秀科技图书"(1990年)。1969年,他首先证明了中国小麦丛矮病是由灰飞虱传染的病毒所致,对该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提出了颇有预见的意见。此项研究荣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励。80年代,他首先提出了诱导植物抗病毒性的理论,并成功研制出"NS?83增抗剂",用以抑制番茄和烟草病毒病,使其有显著增产效果,相继获得1990年国家教科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1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等奖励。1998年,他主编出版了巨著《菌物学大全》;2000年,他完成了百名院士科普丛书《菌物世界漫游》。他一生著有10余部专著,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30余篇。(高瑞霞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