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足迹:
农大之光
娄成后
发布日期:2012-01-0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校友网

娄成后
Lou  Chenghou
(1911-- )
娄成后,祖籍为浙江省绍兴县,出生在天津。生于1911年12月7日。植物生理学家、生物物理学家、农业教育家。
娄成后于193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34年获岭南大学硕士学位。1939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被聘为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副教授、教授。1948年出任清华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教授。1949年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1956年被评定为一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导师、研究生院副院长、副校长。他还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副理事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并担任生物学部常委多年,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主席团成员。曾随政府代表团赴美国、新西兰等国考察、访问,并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曾任国家攀登计划项目"主要农作物高产、高效、抗逆生理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1995年获得亚洲农业发展基金奖和中华农业科教奖。1997年荣获1996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陈嘉庚基金农业科学奖。他是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娄成后教授长期从事高等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细胞间物质运输及信息传递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与论证了植物细胞间的"电偶联"现象,显示胞间连丝是电波传递与电解质转移的最有效通道,此项成果是国际植物生理学研究中的一项重大突破。他首次提出并证实了植物细胞核物质和多种胞质成分经胞间连丝在细胞间运动,由此提出了胞间连丝随发育时期与外界条件影响而表现为可控、封闭与开放三种状态的转变来实现对细胞间交通的调控,这一新见解发展了物质运输理论,在国际上推动了对植物细胞胞间连丝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及其调控的研究,有关成果曾于1980年和1982年分别荣获农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他在植物根冠间的信息传递方面,研究了植物动作电波和变异电波的传递、植物在逆境下化学信号的产生和传递,发现不同刺激诱发的信号在质外体和共质体进行远程传输,维管束不仅是根冠间物运输的动脉,也是各种信号传递的途径,由此实现根系对地上部的遥控;根据对植物体内电波传递的研究、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在植物信息传递中作用的发现以及原生质运动中微管微丝的作用,他又提出了植物界存在"神经─肌肉机制"的新设想,为研究植物感应性的机制开辟了新思路与新途径。
娄成后在解放初期就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在化学除草、蔬菜贮藏保鲜、农田覆盖免耕、旱区农业、育苗移栽等方面有超前和独到的见解,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娄成后学识渊博,思维敏锐。他先后培养博士后5人,博士生15人,硕士生27人,与国外联合培养博士生2人。他主编、撰写了教材及专著10余种,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娄成后已年逾九旬,在植物生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威望。他为中国植物生理学和细胞生物学领域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
(高瑞霞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