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足迹:
农大之光
孙渠
发布日期:2012-01-0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校友网

孙渠
Sun Qu
(1911--1975)
孙渠,字惠农,山东省潍县人。生于1911年6月25日,卒于1975年9月11日,享年64岁。耕作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耕作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
孙渠于1936年1月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毕业后曾经在中央农业实验所、山东省高级农业学校、广西省农管处、四川省巴县乡村建设学院任职。1945年至1946年、1949年至1950年两次去美国,在康奈尔大学和加州大学进修。1950年回国后任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副教授、教授,兼任校务委员会委员、副教务长、耕作教研组主任,曾兼任中国作物学会理事等职。他是第四届北京市政协委员。1960年出席北京市教育战线群英会。
孙渠的学术成就有:(1)系统地介绍威廉士学说。他在1950年回国后到北京农业大学任教,第一件事情就是系统地介绍了威廉士的关于土壤学的原理,指出威廉士学术成就集中表现在他关于土壤统一形成过程、土壤肥力和草田耕作制的理论。他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将上述理论概括为"农林牧三位一体的农业制"。主讲"土壤学"、"肥料学"、"土壤肥力学"、"植物营养学"、"耕作学"等课程。(2)倡导"用地养地"的科学观点。1952年,他在北京农业大学首先建立了耕作学教研组,并且开设了耕作学课程。他在长期从事耕作学的教学和研究的过程中,提倡"用地和养地相结合,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的思想,对中国耕作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结合多年耕作学教学科研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出版了《耕作学原理??地力的使用和培养》、《威廉士的土地学说和发展近况》,翻译了《农作学》 ,主编了中国第一本耕作学的教材《耕作学》。还公开发表有《土壤中磷肥的固定作用》 、《苏联农业科学的新贡献》 、《苏联土壤分类的新体系》等多篇学术论文。他十分重视培植集思广益和百家齐放的学术氛围;与此同时,他还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带领青年教师深入基层,从来不摆教授的架子。经过他亲手培养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总共有30多位,这些人才分布在各个大省区的科研和教学单位,成为中国耕作学科中的骨干力量。
(李志民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