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林传光
Lin Chuanguang
(1910--1980)
林传光,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市)人。生于1910年10月30日,卒于1980年3月31日,享年70岁。植物病理学家、植物真菌学家、植物病毒学家、农业教育家。
林传光于1929年考入福州私立协和大学生物学系,次年转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学系,师承戴芳澜、俞大绂两位教授,1933年毕业,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历任福州协和农业职业学校高级部主任、金陵大学植物病理学系助教及讲师。1937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深造,1940年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成都金陵大学副教授、国民政府农林部专员等职。1944年,他受农林部派遣,再度赴美国进行科学考察。1946年,他被聘为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兼植物病理学系主任。1949年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及植物保护系教授(1956年被评定为一级教授),并曾兼任植物保护系副主任。此外,他还曾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教委员会委员等职。他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三届北京市政治协商会议委员。1958年,他赴前苏联参加国际植物检疫会议。1964年,他赴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参加国际马铃薯对晚疫病菌和其他块茎腐烂抵抗性的学术讨论会。
林传光毕生从事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工作,其研究领域从真菌到病毒、从寄生病害到生理病害、从真菌生理到杀菌剂。真菌生理是他开始较早并一直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由早期对孢子萌发生理的了解到后来对卵菌生理的研究,历经30余年,每一研究阶段都有新的发现和突破。他在真菌生理领域中的贡献为国际学术界所公认。在真菌生理学方面,他证明了在分生孢子萌发中,阳离子对铜素按价数起不同程度的解毒作用;在卵菌生理研究中,他发现了在卵菌生理过程中用提高钙素浓度的方法来解决有机酸利用氨基酸合成时增加细胞透性的矛盾。在马铃薯退化病的研究中,他对温度与病毒侵染后寄主耐病性变化规律的探索取得可喜成果,为制定种薯生产制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其科研成果"马铃薯晚疫病测报和防治"和"防治马铃薯退化研究"分别荣获1955年中国科学院科研成果集体二等奖和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他还发现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规律,即从中心病株开始的病害流行规律,为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提供了有效方法,其研究成果于1955年获中国科学院成果二等奖。
林传光对待科学,实事求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的同学、原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农艺学系主任(后为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李景均在《林传光先生科学论文集》的序言中写到:"我一生所认识的朋友中,很少有象传光那样肯吃苦用功的。无论环境如何恶劣,他的科学兴趣始终不变。无论设备如何简陋,他的研究工作延续不断。凡认识传光的人必会与我同意,他是一位沉默寡言的人,不苟言、不苟笑,思考周密,治学严谨。他从来不说大话,不说空话,不说谎话,不说废话。"
(刘建平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