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足迹:
农大之光
毛达如
发布日期:2012-01-0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校友网

毛达如
Mao Daru
(1934--)
毛达如,江苏省常州市人。生于1934年4月27日。原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毛达如于1952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土化系,1956年毕业并考取本校研究生, 1958年毕业后留校工作。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土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长助理、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等职;兼任农业部教育司司长兼国家农、林、水、气四部局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方主任,国家农业部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土壤学会第七、八、九届副理事长,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第四、五届副理事长兼教育委员会主任等职;他是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毛达如长期致力于土壤、植物营养与施肥的科研、教学及农业教育管理工作。 20世纪70年代,他结合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对植物营养快速诊断技术进行探索。从1980年起,他主持和参加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黄淮海平原施肥技术专题近20年,首次提出了"施肥量主要取决于土壤肥力水平,而与土壤类型无关"的"因土壤肥力施肥理论",建立了由土壤电超滤?连续流动分析仪?计算机联用施肥、多点动态聚类分析、土壤肥力模糊评判、土壤?肥料?作物?气候和轮作施肥调控五种施肥系统组成的现代推荐施肥技术体系。1981年,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析因设计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他主持制定的氮、磷、钾3×3+1设计的有机肥和化肥定位试验,可用于氮磷化肥效应的析因分析和回归分析,在国内尚属首例。他作为学科带头人,1990年组建了国内第一个植物营养系;1994年,他提出了近代植物营养科学的方法论,主编并出版了国内第一本《植物营养研究方法》教材。他是国内少有的农业科学和农业教育两个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曾荣获国家科技大会奖等奖项并多次受到表彰。他先后指导博士研究生30名,硕士研究生7名;他出版了10部著作, 发表了127篇论文。
毛达如多年从事教育管理研究工作。他认为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是关系国家兴衰的百年大计,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提出了在"教学?科研?推广"中,建立农科实践教学体系和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模块"的网络式人才培养新模式。该课题于1990年获国家级特等奖。
毛达如于1995年出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后,以一个战略家的高度,积极组织了"211工程"的申请和立项,进行了机构调整和人才队伍建设,并注重抓好康居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使人才进得来、留得住。
毛达如为人谦和,平易近人,很讲究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音乐素养。他指挥全校演奏了中国农业科技与教育的和谐奏鸣曲。他为中国的农业教育、科学研究及管理事业做出了贡献。
(高瑞霞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