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石元春
Shi Yuanchun
(1931-- )
石元春,湖北省武汉市人。生于1931年2月。土壤学家、农业教育家。
石元春1949年考入清华大学农学院, 1956年于北京农业大学土化系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校长(1987?1995)、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资源环境委员会科学顾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等职。20世纪50年代主要从事黄河中游和新疆综合考察。70至80年代进行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和农业发展研究,1978年至1990年担任该项目专家组组长和课题主持人。由于成效卓著,1988年,曲周县农民将刻有"改土治碱造福曲周"的汉白玉石碑树立在农大校园,以表达对石元春和他带领的科研队伍的感念。该项目曾获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10多项国家和部委级奖励。1993年至1997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华北平原节水农业基础研究"。曾获陈嘉庚农业科学奖、王丹萍科学奖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出版专著7部,发表文章100余篇。
石元春从事土壤地理、盐渍土发生和改良研究40多年,取得了系统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首次提出黄淮海平原易溶盐的古地球化学过程及近代地球化学分异,提出我国北部地区上更新世气候转为干燥和出现易溶盐积聚的观点。提出黄土高原更新世古土壤地理分类以及在时间和空间上发展演替的系列。提出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盐运动的理论,认为旱涝盐碱共存和交相为害是在半湿润季风气候和泛滥平原地学条件下区域水盐运动所表现出的一组自然现象,是一种独立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并对其水盐运动特征、区域水盐均衡以及在中国和全球的分布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据此提出综合治理旱涝盐碱的实质是对区域水盐运动的科学调节和管理;科学调节和管理区域水盐运动的枢纽和杠杆是浅层地下水的采补等观点,揭示了这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并为科学治理提出理论依据。研究建立了区域水盐运动测报体系及模型,预报精度达到了季节性或短期实时预报要求。
石元春长期从事农业高等教育,感染熏陶着莘莘学子。他治学严谨,要求严格,但也能理解年轻人的一些想法和苦衷,常抽暇与他们交流思想,使之受益匪浅。
任校长其间,他主持制定了学校发展目标和整体规划,提出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的同时,强化推广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两个支柱;提出办好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同时,建立继续教育体系并将非智力因素和精神素质培养作为整个培养计划和质量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等教育思想和观点。他还提出"重视和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建立人才工程"等重要意见,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1989年他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近年来,他先后担任国家"十五"、863计划和国家基础科学973计划专家组农业科技首席科学家、国家中长期(2006-2020)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农业科技组组长,围绕国家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宏观研究,发表了许多重要文章。目前,已完成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农业科技报告,正在积极推进他提出的重大专项??农林生物质工程研究。
(才杰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