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为了让自己的科研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让自己在更理想的环境中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江青艳选择了离开江西到中国农业大学(当年为北京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农大的影响力,学术威望,地理位置以及学术上的国际视野吸引了这位热衷科研的才子。再加上他的博士生导师是动物生理生化领域的著名专家杨传任教授,使他更希望跟随导师好好学习,全面提升个人的科研能力。
若问农大留在江青艳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什么,那便是良好的学术氛围。江青艳依旧清晰地记得那时很多人晚间听VOA学习英语,大家的学习自主性都很高,干劲十足。他对他的导师印象尤为深刻,不仅学术威望很高,而且为人非常谦和。他对学生深度关爱。江青艳依然记得近70岁高龄的导师亲自骑车带他们去动物所做实验,记得逢节假日时实验室的老师们把在家炒好的菜带到实验室与同学们一同分享,每每想起,江青艳心头都是一阵温暖与感动。工作至今21年,江青艳一直记着当年导师对学生的关爱,因此每逢过年他也坚持请自己的学生吃饭,希望把美好的师生情谊传递下去。在农大的学习生活充实简单是主旋律,江青艳将自己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研究上,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图书馆。那时的他更喜欢在安静的夜晚做实验,这样可以潜心钻研,不受干扰。第二天再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解决头天晚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由于没有网络,也没有太多的其他活动,他的学习生活单调而纯粹。
在科研过程中,江青艳认为自己在导师的指导、同学的帮助下总体还算顺利,但也遇到过较棘手的挑战。当时他的课题在技术上有难度,而且很难突破,半年后他临时换题,但仍有失败要延期完成的风险。历经数个不眠之夜,他用自己的勤奋努力攻克难关,最后顺利取得博士学位。
取得博士学位后,江青艳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去加拿大或澳大利亚攻读博士后,但因种种原因要推迟半年才能进行;另一个是去正在招募人才的华南农业大学发展。经过慎重考虑,江青艳选择了后者。华南农业大学为他提供了较好的科研平台,让他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江青艳有着丰富的国际国内交流经历。2002年在法国研究1年后回国。他深刻感到国内与国外的科研水平在拉近。谈及国内外科研情况的区别时,他总结,十年前在国外实验室与实验室的交流比国内更紧密。比如一篇文章在投稿之前,同行之间相互交流过,都为之提过建议,投稿时认可度非常高。同样一个课题,法国与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的实验室大约3至5个月就有一次交流,而且头天的实验结果次日就会发给同行进行交流,因此论文发出时已是实验完成1-2年之后了。目前中国许多实验室之间只是相互做报告,而且往往是读了文章再交流,缺乏国外workshop交流的快捷、即时。
在农大学习的三年里,江青艳收获了自身实力的提升。他的研究能力、实验技术突飞猛进。这都得益于他勤于聆听不同专业的报告,坚信学术报告有的是浓缩的精华,能够为自己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他不满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因此还选修了面向硕士生开设的英语口语课,让自己的口语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曾经的他对自己的专业也很懵懂,本科阶段并不怎么了解动物生理生化专业的前景,“也就是在不断的学习探索过程中慢慢培养了自己对该专业的兴趣”。他认为动物生理生化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与动物饲养结合,与动物的营养、繁殖有关;另一个方向与动物疾病结合,与动物正常的生理机能、病理的生理基础相关。无论是哪个方向,未来都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对在校的莘莘学子,江青艳也提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议。首先,大学生要有明确的目标。大一是适应环境,熟悉大学生活,学会自我管理的时期,到了大二必须有目标,否则就是在耽误自己。当然,光有目标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落实行动。当下竞争很激烈,因此要抢先机。“别人没做的事,你做;别人也做的事,你多做;别人多做的事,你早做,把事情做好”,精辟总结了做事的方法和态度。最后,他提出大学生要注意培养个人的综合素质。学习不是目的,依靠自己的能力将来做好工作才是目的,因此要多参加公益性活动、集体性活动,培养团队的精神,学会更好地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和服从团队目标。他总结道,“最重要的就是明确目标,并脚踏实地地付诸行动” 。
校友简介:
江青艳,男,1966年12月出生,江西鄱阳人,现任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科负责人;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生理生化分会副理事长、广东省饲料行业协会秘书长、广东省生理学会副理事长,研究方向为动物营养生理调控。
采访小队成员:
吴丹曼(队长)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试验142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龙耀威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试验142班(电子信息工程);
范立岩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试验142班(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