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足迹:
品牌活动
【寻友记】赵瑜(60届本):麦田——生命的守望
发布日期:2016-08-23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校友会

 

 

2015年金秋时节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我们一行4人来到了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小麦育种基地——赵瑜小麦研究所,见到80高龄的老校友赵瑜先生,老人家精神矍铄,看到母校后生晚辈,十分热情地和我们交谈。  

赵瑜出生在甘肃省永登县一个小山村,从小喜爱大自然,小时候看到家乡贫苦农民年复一年没黑没日地辛勤劳作,却过着吃不饱穿不暖贫困生活,儿时的这些印象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刻下深深的印记。上中学时学了生物课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受到深深启迪;看了描写著名生物学家米丘林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前苏联电影更是点燃了这位勤奋青年的农业科技之梦。1955年,他如愿以偿地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

“我总是忘不了恩师蔡旭院士的谆谆教诲—搞育种离不开土地和农民”赵瑜说。大学毕业,他主动放弃留京机会,放弃在大城市人人羡慕的公职岗位,带着一腔热血如愿来到他在学生时代早已向往的我国农科城——陕西武功(现杨凌)。 

步入豆村农场,除了一片广阔土地就只剩草棚烂房,在赵瑜眼中,简直就是一个跋涉已久的人终于寻到的宝地。“这里很能代表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对全国黄淮麦区也很具代表性,是个搞育种的好地方!”现在谈起,他依然难掩喜悦。半个多世纪寒来暑往,带着一把镊子、一支铅笔、一个笔记本在田埂上朝夕踱步的身影成为了豆村农场的特别一景。 

1983年,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陕西省武功农校的领导曾多次上门力请赵瑜担任学校领导职务,可这位眼里只有种子的“育种迷”却一次次婉言谢绝。1996年,本该退休的赵瑜实在难以放下坚持几十年的育种事业以及未圆的种子梦,强烈的事业心迫使他主动申请继续在农场搞育种。凭借执著坚守与智慧,赵瑜在50多年的时间里培育出5个优良小麦品种,在陕西省和黄淮麦区其他几个省大面积推广,惠及的农民群众难以计数。 

有许多人问赵瑜,小麦育种的周期很长,你是如何能在50年的时间里成功育成5个品种?赵瑜总会毫无保留地给出他的经验:一是深入了解农业生产发展对品种的要求和省内外育种动态,始终把生产需求作为制定育种目标的依据;二是不墨守成规,按照不同育种材料灵活采用不同选育程序;三是对育种材料从出苗到成熟进行连续动态观察记载,对其田间表现了如指掌,从而达到精益求精的选择,提高“命中率”,减少无效劳动和无效投入。他选育品种不仅要看‘大节’,更要看‘晚节’;为了鉴定育成品种的生态适应性,他与育种基地选育同步,对有苗头的高代品系在省内外不同生态区域进行多点试验,这样育成的品种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必然腿长命长。”这就是赵瑜多年摸索出的独特育种理念。问及最近的研究方向,赵老说:“过去讲求高产优质,现在则是优质高产。世界小麦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品质的竞争,所以现在我把优质放在育种目标的首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赵瑜在豆村农场这片土地上,坚持坚守,历经半个世纪的艰辛努力,至2009年第五个品种审定推广,先后育成武农132、武农99、武农113、武农148、武农986等五个小麦品种,从他的育种基地豆村推向省内外,累计推广6000多万亩,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按年龄讲:30多岁、40多岁、50多岁、60多岁、70多岁各育成一个。作家李康美曾问他10年育成一个品种,这是否是小麦育种科学的必然?赵瑜说:“这不是必然,有的需要十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曹毓刚把赵瑜的育种历程形象地概括为:“十年一剑,五子登科”。

武农132”——1969年育成。抗寒、抗旱、抗病、丰产、适应性广,亩产水平在300400公斤,比当地原有品种增产20%左右。在那品种匮乏的年代,不仅很快成为关中地区的主栽品种,而且很快推广到河南、江苏、安徽、山西、甘肃等地。该品种综合性状稳定,生产应用的寿命10多年,省内外累计推广面积3000多万亩,国家农业部曾多次征集植株标本出国展出。

武农99”——上世纪70年代育成。除了保持着武农132的一些优良性状外,还具有抗小麦吸浆虫的特性,在吸浆虫暴虐的年份,比其它品种增产20%以上。不仅在关中地区大面积推广,而且还被引种到黄淮地区其它省份,累计推广面积1600多万亩。许多人问赵瑜该品种为什么能抗吸浆虫?为此,他详细观察发现“内外颖包被得很严,花期短而集中,而且随开花随闭颖,吸浆虫成虫难以把卵产在小花内,他认为这就是该品种抗吸浆虫的植物学特性,至于抗病机理,尚不清楚”。

武农113”——上世纪80年代育成,属于大穗大粒高产品种,因对栽培条件要求较高,仅仅在适宜区域推广了几年。通过该品种的选育,赵瑜认识到选育高产品种,不仅要看大穗大粒,更要看群体结构和生产适应性等综合性状。

武农148”——上世纪90年代末培育成功,2000年通过陕西省审定。优质、高产、多抗、广适、省区域试验最高亩产614.8公斤,因而很快成为关中地区的主栽品种,特别值得提及的是,通过引种试验,种植区域向西推进了近1000公里,在甘肃兰州地区获得“春小麦”改种“冬小麦”的成功,实现了种植制度的重大变革。

武农986”——2009年通过陕西省审定,2011年通过河南省审定。秆硬抗倒伏,穗大粒多,千粒重达到4550克,亩产水平500600公斤;高抗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小麦病害,田间综合抗病性好;品质优,据农业部和陕西省品质测试单位测试,各项品质指标均达到《国家优质强筋小麦标准》;中熟,成熟落黄好,适应性广,适宜在黄淮南片及同类生态地区种植。现在除在陕西、河南两个审定省大面积推广外,近年山东、河北、安徽、江苏、湖北等同类生态地区许多农民自发引去种植,生产表现优异。该品种优质高产,为使其产品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天然、健康、安全、放心食品,赵瑜与“陕西老牛面粉公司”合作研发出“武农986纯天然面粉”,粉质白亮、筋度高、食味好、麦香味浓,可制作优质面条、馒头、饺子、烤制品等各种面食品,曾送陕西、北京、河南、甘肃、青海等地有关部门品尝鉴定,均获好评。河北省赵县农民兰秀刚很有创意地注册成立了以赵瑜的名字命名的“赵县赵瑜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武农986。为了进行产业化开发,他采用我国古老传统的石磨加工工艺,研发生产出不同品牌的“武农986石磨面粉”,由于石磨在低速转动过程中不产生高温,从而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小麦全部营养成分,不加任何添加剂,食味和商品性俱佳,深受消费者欢迎,已投入市场,既服务民生,又提高了综合生产效益。

小麦育种周期长,难度大,赵瑜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零起步,另辟蹊径,在几十年的育种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不断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独具个性独树一帜的育种理念和育种方法。

1、育种基地的选择:他几经周折,选中地处关中平原西部腹地的豆村农场作为育种基地,在那里定位扎根,坚持坚守半个多世纪。现在回过头来分析总结,这个基地一是代表性强;二是地处生产一线,所有育成品种都经过生态适应性和生产适应性的自然鉴定;三是地处农村接地气,可随时在田间地头和进村入户了解农民群众对品种的要求。因此不论从外因和内因上讲,这个育种基地对赵瑜的育种工作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种质资源搜集研究利用:种质资源是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赵瑜除了根据育种目标所需广泛搜集研究利用国内外种质资源外,特别重视自己创造育种所需的短缺种质资源。

3、育种程序:打破陈规,根据不同育种材料的具体情况,灵活采用不同育种程序和选育方法,尽量减少无效劳动,提高命中率,缩短育种年限。

4、田间选择:田间选择是育种工作的重要环节,他坚持对所有育种材料在不同生育期进行连续不断地动态观察记载,做到对其田间表现了如指掌,这样在选择时对每个材料的取舍就心中有数,尽量做到万无一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田间选择中既重视“大节”更注重“晚节”。

近年来,有些关注赵瑜育种事业的领导和媒体把这些育种方法概括为“少投入,高命中率”,被誉为“赵瑜育种法”。

老人家专心钻研学术的的精神和态度让我们这些后生晚辈自愧不如,更难能可贵是不止步于当前,在不断的在反思和改进中成长。他深深扎根在豆村那片深情的土地上,麦田陋室,栉风沐雨,历经半个世纪的艰辛努力,用鲜血和汗水换来一个个优良品种从那里推向省内外,在广阔的大地上开花结果,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赵老先生把这些成绩的取得首先归功于党的培养和各级领导的栽培和教育。

赵瑜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小麦育种的敬业精神和对我国农业的贡献,得到陕西省委、省政府和有关各级领导的肯定与支持,诸多媒体做了报道,还曾几次走进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讲述育种的故事,向祖国和人民汇报。通过媒体宣传和网络传播,把“赵瑜精神”从豆村推向全国,党和人民给了他不少荣誉,1978年他作为陕西省代表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受到老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近年先后荣获陕西省“全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道德模范”、“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响应习总书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号召,他以荣誉为动力,激励和鞭策自己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以优质小麦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市场对优质小麦需求是越来越多,而我国优质小麦育种起步晚,虽也育成一些优质品种,但其生产水平不高,加工品质和食用品质达不到面粉企业生产优质专用面粉的要求,因而推广面积有限,特别更稀缺高强筋优质专用品种,所以许多生产优质专用面粉的企业不得不依赖进口。针对市场需求,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把优质放在育种目标首位,通过种质资源和育种方法创新,有了重大突破,已育成一批早熟、矮秆、多抗、广适、高产,主要品质指标赶超居世界领先水平的加拿大优质小麦新品系,待审定推广,必将对改变我国高强筋优质专用小麦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发挥重要作用。

沧桑岁月染白了他的黑发,但他精神不老,壮心不已,从未停止过自我的鞭策和提高。在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里,他抵御住了各种名利的诱惑,把自己从都市“发配”到乡村,在那里栉风沐雨,心无旁骛地生根、发芽、茁壮、守望,最终成长为小麦育种界的参天大树。他的身上,闪耀着服务人民、无私奉献的光辉;凝结着甘于寂寞、执着追求的精神;镌刻着淡泊名利,潜心科研的信念。他的内心,饱含着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无限深情。80岁的高龄按理说应该退休享福了,但是赵老依然奋斗在科研工作的第一线,每年还要赴黄淮各地,千里万里行,进行调查研究。赵瑜老先生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国家和人民,这种献身精神永远是我们晚辈后生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校友简介:

赵瑜,男,生于19357月,1959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现为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小麦育种专家。自从母校毕业后,50余年扎根基层一线,“只做小麦育种一件事”,培育出5个优良小麦品种,在陕西省和黄淮麦区其他几个省大面积推广。曾被评为“CCTV2012年度三农人物”,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麦田守望者”

 

寻访校友小队:队长伍灏欣,队员张晓阳、张耀、于超、白伊璇、王锐,采写伍灏欣、张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