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足迹:
校友风采
【寻友记】孙占祥(89届本,辽宁):把青春奉献给土地
发布日期:2016-08-23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校友会

 

 

我们一行人来到孙占祥院长的办公室时,孙院长正在电脑前为这次专访进行着准备,显然他早已在这里等候多时。为了这次专访,他特地腾出一下午的时间来接受采访。此前,孙占祥院长已在外地出差多天,而在采访的当天中午才赶回沈阳。

孙占祥院长是个大忙人,这是我们在采访时对孙院长印象之一。尽管他特地留出一下午的时间,但还是时不时的有电话打进来。孙院长有多忙?从他平时的工作中就可以看出来。他不光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的副院长,同时还兼任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副理事长、辽宁省农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作物学会理事长等职位,同时也是农业部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农作制度重点实验室和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科技部“十二五”旱作农业专家组成员。此外,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从事着旱作与节水农业和农作制度科学研究,并先后主持国家和省旱作节水农业相关研究项目20项,他发表的论文多达110篇,保持着每年45篇论文的发表量,主持和编写学术著作达19部,申报专利10余个。除此之外,他获得的奖项和荣誉更是数不胜数。然而与此同时,他还是几名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导师。

这么大的工作量与成果,研究与育人同行,这着实让我们惊叹。书写着这样辉煌人生的孙占祥,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怀着好奇,我们采访了这位令人敬佩的校友。

思求学生涯

孙占祥出生于1967年,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人。从小生活在农村家庭,家庭条件艰苦,父亲很早便逝世,由母亲抚养长大,1985年他以能够报考北京大学的高分报考了北京农业大学,也就是现在的中国农业大学。而至于为什么选择农大,孙占祥谈到,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当时自己的家乡在山区,而当时家乡的境况可以称作“八山一水半分田,还有半分道路和庄园。”当时朴素单纯的想法就是希望对家乡有所贡献。除此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农大有助学金,基本够自己的生活费而不给家里添负担。

初到农大,孙占祥对新学校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当时学校比较破旧,条件艰苦,再与清华北大相比较,一种自卑感油然而生。但随着对农大的深入了解,孙占祥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尽管当时生活学习条件艰苦,但老师们的认真负责,无论是自身讲课还是传道授业的能力,都让孙占祥铭记在心。特别是一位叫龙静宜的老师让他尤为敬佩,龙老师上了年纪还身体驼背,但在课业之余,额外为同学们讲授科技写作,这对同学们后期论文完成和就业后科研能力提升影响很大。与此同时,另一位当时系里的支部书记朱家元老师也让孙占祥印象深刻,这位支部书记对学生们管理严格,思想工作做到位,89年学潮时,正是这位书记的严格管理才把住了学生,“若是没有朱书记严格的管理,指不定学生们出怎样的事情,”孙占祥说道。

大学期间,尽管学习占用很大的精力与时间,但孙占祥的课余生活依旧很丰富。“我当时做过系学生会的生活部长,学习部长,学校社团部的副部长,围棋协会的副会长。”说到当时的娱乐活动,孙占祥侃侃而谈到,当时他十分喜欢下围棋,全校围棋比赛获得第二名,曾经还到北京国家体育训练大队请聂卫平来指导,当时的中日围棋擂台赛聂卫平打败日本队取得冠军,这对学生们学习围棋是一个很大的鼓励,围棋也一度在学校风靡一时。此外,孙占祥还喜欢踢足球、打桥牌,也都获得过校里比赛的奖项。当时班级自己也组织围棋、桥牌、羽毛球等比赛,班级同学们也友谊深厚,班级凝聚力强,“我们班当时是北京市先进班集体,入党人员很多,班级也很团结。”谈及此处,孙占祥油然而生出一股自豪感。

忆研究苦辛

1989年,孙占祥本科毕业后被保送到沈阳农业大学继续深造,当时他的导师是董钻教授,董钻教授多年从事大豆栽培生理研究工作,在作物栽培界非常有名气,提出了诸多关于大豆栽培的理论。“当时选择到沈阳农大,受到董钻先生的影响,觉得跟着导师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董钻老师严谨与好学的言传身教,为他后来的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92年硕士毕业后,孙占祥分配到辽宁省农科院机械化耕作与栽培研究所工作,当时来到这里孙占祥便直接被安排到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阜新旱农科研基地,参加国家旱作农业科技攻关科学研究,当时项目负责人李庆文先生是栽培所的前任所长,也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的副院长,还是阜新市主管农业的科技副市长,已在阜新从事旱作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十余年。“从那时候蹲点搞科研,一干就是十年,李先生将所有课题任务都都交给我,从实验方案设计到科研工作总结都由我负责,压力挺大。但也就是在那种环境下,给了我一个发挥才能的平台,自己必须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来干好工作,所以当时很快把所有的活儿都给接了过来。”孙占祥满脸平静地娓娓道来。尽管面对强大的工作压力,但孙占祥心态调节的很好。他不怕吃苦,在这里一工作就是十年。正是有了这样的工作经历,他也才能够在后来的“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整个旱作农业项目中担任主持人并做好这份工作。

“所以说给了机会就得抓住,抓住之后还得付出。而且自己也要努力,当时我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是每年在学术杂志上发几篇科技论文,直到现在依然保持这样的基本目标。”现如今,孙占祥的论文已达一百多篇。总结这些年来的工作经历,孙占祥最大的触动就是给了机会就得好好抓住,还要真付出、真努力、真打实干。

谈及母校对孙占祥这些年来工作的影响,最重要的便是农大教育的基本功,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科技写作这门课,大家在一块研讨并进行学术交流,学术氛围很是浓厚。”谈起这门课,孙占祥仍然记忆犹新,时不时地谈起。正是老师们所传授的这些知识,使得学生们很快具备了工作后马上进入状态的基本能力,对学生们后期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谈母校后生

谈及母校这些年来的发展,孙占祥有着深刻的感受,“学校我总回去,目前主持一个项目就是在与农大的一个老师在合作,每次回到学校都感觉学校有很大的变化的。”在孙占祥的印象中,这些年来学校最大的变化就是学校的建设方面,建筑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美,学术氛围也越来越浓。随着学校的发展,学校地位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有很大的提升,包括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越来越多,这一点也令孙占祥非常自豪。“当时特别佩服的是陈章良校长,他对于学校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敢说敢干,敢于为学校的发展争取相应的政策,敢于负责,这点是非常重要的,也让我十分敬佩。”谈到陈章良校长对学校发展的贡献,孙占祥满怀敬佩之情。

作为一位博士生及硕士生导师,孙占祥对于现今的博士生与硕士生有着自己的独特看法。他指出,现今的博士生与硕士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并不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而是为了混文凭而进行深造,所以现在的一些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有所下降。孙占祥认为,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育不等同于本科生的教育,需要培养的是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从论文题目的选择一直到文献的查阅,实验的设计,数据的采集,写成论文,这个过程要提高自身的能力,不能总靠导师牵着走。“我在要求自己的学生时,给一个题目,会要求他们把所有文献查出来,而且要写出文献综述,这一步没有百八十篇文章的阅读量,也写不出一篇好的文章来,我们应该珍惜作为博士、硕士学习的机会,一定要有极大主动性。”谈到自己的学生,孙占祥秉持着自己在学术上一向严谨的态度,没有一丝松懈。

针对博士生、硕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孙占祥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学校应该以管理的方式约束学生能力的提高,同时要限制每位导师带领研究生的人数,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解惑,导师们放羊式的管理是行不通的,导师的能动性也要提高。”他的一番建议,不管是对于晚辈后生,还是对于学校的管理建设,都值得我们去深思和借鉴。

从孙占祥的事迹与谈话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他身为农大人的朴实与求是,更是从他的身上汲取到这位杰出校友的精神力量。而他这些年来的经历,无一不在诠释着母校的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他的经历与事迹,是每一位农大人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