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山西农科院风景别致优美,小队一行人在其中穿梭十分兴奋,因为接下来要采访此次三晋之旅中唯一位学姐:白云凤。
白云凤看到小队很高兴,小队队员们自我介绍后,白云凤便热情地带领队员们参观分子生物学共享实验室、分子育种实验室等。她向队员们依次介绍各种精密的仪器,详细解释了花粉介导法TaPHR1::GFP融合蛋白基因导入玉米、克隆绿色组织特异表达的启动子、抗病毒马铃薯的获得和籽粒苋PEPC、PPDK、NAD-ME等C4途径关键酶基因的克隆过程,并耐心细致地为队员们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亲切自然地回答队员们转基因食品等社会焦点问题。
白云凤和队员们亲切座谈。白云凤2001年开始在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当时她年逾40,孩子也已考上大学。她的爱人和孩子都很支持她选择继续读博。那个年代对读博士的年龄没有过多的限制,政策很开放,所以白云凤并没有过多的心理负担。“活到老学到老!时代发展这么快,不论你是在职还是非在职,是老农民还是知识分子,不学习很快就会被边缘化。”她认真地补充,“学习不要觉得是为了一个学位,学习是终生的事情。”
她经常走乡进户下基层。她认为科研成果的推广和搞科研一样重要,要考虑实际生产应用的问题,一定要和农民说的更明白、更实在。比如许多农民不接受转病毒基因马铃薯,她就耐心地为当地群众举例子、做类比,“转病毒基因马铃薯并不带有病毒,所以吃了转入病毒基因的马铃薯对人是没有影响。”经她这么一说,老百姓接受了,新研究的抗病毒马铃薯的种子也被认可。她认为“下乡推广工作很重要,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太可惜了!”
她鼓励队员们:“积累的厚度决定未来发展的高度,大学本科的专业为将来发展的奠定了基础,在学校一定要抓紧时间搞好学业。”紧接着话锋一转彰显女博士的幽默本色,“最基本,在学校谈一场恋爱!”一句话令队员们忍俊不禁。她为母校取得的成绩而自豪,希望母校更多优秀学子为国家做出贡献,希望母校越来越好!
“我没啥成就,克隆了几个基因,取得几个专利,发表了一些论文。”她这样谈自己的成绩。访谈结束队员们意犹未尽,看到走廊里赫然悬挂着关于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的宣传海报,第一句如是写:“实验学科带头人,白云凤,研究员,遗传学博士,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创建了转基因实验室······”我们不禁被这位谦逊的科学家所感动。
校友简介:
白云凤,博士,研究员。主研方向为作物遗传育种,1994年5月至1995年5月派赴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进修作物生物技术,2001年9月至2004年9月在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农作物分子遗传和转基因研究。以主要完成人完成的科研成果“小偃麦亚远缘杂交及其获得的Ag型小麦抗性品种”获国家发明三等奖,研究成果“一种提高玉米对矮花叶病抗性的方法及其专用干扰RNA”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寻访校友小队:该采访稿由经济管理学院 会计142班高月同学负责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