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足迹:
新闻资讯
焦点新闻
“互联网+农文旅”校友群举办线上项目分享活动
发布日期:2018-05-23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校友会

农小友按:

2018519日晚8时,在第一期CAU“校友会客厅创客校友沙龙--“互联网+农文旅搭建的微信群平台上,举办了一场线上交流互动活动。这是由CAU“校友会客厅孵化、在学校校友工作办公室备案的行业校友群首次尝试采取项目化方式组织开展的线上交流互动、促进校友创客发展的模式探索和尝试。以互联网为渠道,以农文旅为载体,为中国农业大学双创校友提供交流互动平台,充分体现了合,创,享的理念。

生物圈三号项目分享活动流程明确,分享过程流畅,组织有序,交流互动顺畅,校友间知无不言,建议中肯,有的放矢。

现在将生物圈三号项目分享活动作为一个案例介绍给校友,希望校友们能够进一步探索,举一反三,开展更多更见实效的旨在促进校友携手共同发展的活动。


生物圈三号项目分享

哈喽大家好,我是本次的小编孙小囧

首先我来为大家介绍下背景,以及我们是谁:

为了可以更好地整合我农校友们的创业需求与资源,我们成立了“CAU互联网+农文旅俱乐部”的社群,方便我农校友之间沟通想法,互换资源,共同进步,这里,有我们的事业与梦想。

现在我们与大家互动主要沟通方式为群里的讨论和小部分人的线下聚会,为了更好的整合与挖掘资源,我们决定增加项目线上分享的环节。5.19晚,我们进行了第一次项目分享活动。

以下是此次活动的记录:

一、项目人介绍

各位校友们大家好,我是生物圈三号项目的创始人肖渊。

目前我们项目组在成都创业,承租了一家35亩的农场,来做农业同自然教育结合的标准化课程活动研发和农场运营的实践。

我是12年秋季入学,13年秋季到西区。在校期间,主修生态学,双学位辅修工商管理。大二时,在学院分团委负责就业实践部,组织实施社会实践和就业的工作。

在校期间,多次带领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曾经自己组织到四川、陕西、湖北、安徽、山东等地,开展过几次实践活动。毕业后,在一家创业型公司工作了一年,从事共享养殖项目。

20177月,正式全职创业。目前,在成都经营一家35亩的农场,主要是做农业同自然教育结合的标准化课程及相关活动研发,目的是全面参与农场运营,同时实践自然教育。

二、项目简介

项目取名“生物圈三号”,含义是生物圈二号的实验失败证明了地球只有一个,生物圈三号寓意和亲子家庭一起探索大自然,学习合理认知并和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保护自然。

正式开始之前,请大家回想一下,咱们现在多数小朋友的生活状态:长期居住在城市,家庭、学校、补习班三点一线;周末被占据,偶尔才有机会出游。

在学校和补习班的学习中,都是使用视觉、听觉来学习;在家里,也是对着各种电子产品。家长往往是和小朋友一起抱着手机,低着头用手机娱乐。

在我们小的时候,在乡村、乡镇又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呢?我们迫切需要回归大自然,让每个家庭都能享受到大自然的亲子时光。

目前,我们公司的业务分为二块:一块是服务 B端的农场,另外一块是为c端客户提供所需产品。

现在,成都市的周边,拥有上千个大大小小的农场和大型农家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个稍具规模的休闲农场,需要的团队成员有:专业的设计师、施工和维护人员、种植人员、养殖人员、现场管理及服务人员、产品研发及研发执行人员、销售、营销策划、网络运营等。

经过测算,如果以周末、节假日经营为主,单一农场负担不了这么庞大的人力资源成本。虽然有中介机构帮忙解决了部分活动内容和销售的问题,但是机构的逐利太高,农场的利润率比较低。

因此,我们想到,从为农场提供标准化的休闲体验产品、策划和执行服务切入,形成“农场联盟”或者共享农场,共养一个团队,共同打造一个品牌,共同建立一个网络平台,以此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降低运营成本。

现阶段,项目的核心,是为亲子农场做农业同自然体验相结合的标准化课程及活动研发,并且进行品牌运营服务。前期,以课程的研发服务,作为主要业务。

在运营农场的过程中,我们为农场重新设计了商业模式,并且进行了部分实践。

其中,自然与农业体验产品为核心。

在农场建设上,我们结合的体验内容,以农为主,寻找优质产品供应商来帮助解决产品生产问题。摒弃乡村公园的建设模式,让每一寸土地产生价值;

在销售上,打造共同品牌,提供丰富的优质农产品;

在研学与社会实践的风口上,提供B端的学校和教育机构直采,再利用课程的延续性,留存客户和提高黏性,发展会员;

在盈利模式上,******(共98字)。小编跟肖同学沟通后他表示先暂时只跟群内的校友们沟通噢,毕竟是赚钱的事情嘛,嘿嘿,小编可以理解

本创业项目自20177月开始,在成都青青草地农场已经实践了10个月。目前,已经拥有了一定成熟的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

并且,根据战略发展计划,做出了相应的种植、养殖计划。打通了部分优质产品的来源,并获取了技术来源。采用共创模式引进了:马术、草莓、柑橘、蔬菜等业态入驻农场。目前,正在同5个周边农场,洽谈亲子自然课程的合作。

项目核心团队:现阶段有5人。其中1名负责对外合作和销售,2名负责产品设计和导师培训,1名负责整合农业产业资源和发展思路,1名负责具体执行。

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团队建立、试错成本较高,需要一段时间积淀和资金支持。

2.人员运营管理方面的经验相对欠缺,执行环节有部分效果落差。

3.整合营销方面经验较缺乏,组织实施大型营销活动的能力有待提高。

4.急需多名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入,进行教育理论指导。

5. 前期需要网络平台的建立支撑,逐步做到平台客户积淀。

我们希望能够有一定的资源进入到团队当中,以提高团队的发展速度。

融资需求:需要200万的前期启动资金。其中,60-80万用于模板场地的改造建设和课程配套;50万用于初期的团队保障;50万用于课程研发及实践;20万用于前期营销公关、对外发声平台搭建。

目标计划:2018年秋季,至少同8个农场,达成标准化课程输出合作,形成联盟或者联营雏形,实现课程在各个农场的秋游落地实践。

2018年底,完成所有农场的农业主题课程活动策划及相关产品资源储备,备战2019年春季。

2019年春季,以联营姿态对接成都亲子市场和研学市场,整体提高市场占有率,并做好客户沉淀工作。

我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聆听和指导。希望和您有更深的链接。

小编附上当晚的提问环节和一些校友的看法哦~也很精彩,值得思考

提问环节:

Q1:那么多农场,项目如何脱颖而出?即,项目壁垒是什么?短期内,如何不让别人山寨?

Answer:我们所使用的素材是农业生产中的各种动植物微生物。农业本身具有季节性,我们所有的课程,也具有季节性,一旦错过就得等待至少一年的时间,甚至需要花多年的时间去种养出来相应的素材,而我们每年都会更新和研发新的课程。除了素材本身,体验式教学也是需要多次实践才能摸索出来的。所以,一般同行很难复制,甚至于跟我们具有同样技术和想法的也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筹备。而且现阶段知识产权保护法已经出台,我们也在考虑通过知识产权来保护自己的核心产品。 

Q2:介绍一下公司目前的股份组成情况

Answer:我们现阶段还在不断调整团队,所以股份暂时是我(肖)70%,另外一个股东30%,他代持其他团队成员股份。员工目前低工资,以工资买期权,还有的在考察。 

Q310个月有多少户家庭消费?

Answer:目前我们统计的,从去年7月到4月底,有7600多人次来到农场。 

Q4:项目己完成投资多少金额?

Answer:初始投入45万,目前滚动投入总计80万。

Q6:农庄和你合作前的痛点是否在合作后解决或部分解决,双方制约条款有无界定?

Answer:农场目前最大痛点就是没有可用的,客户满意的产品,教育部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的通知下发后,很多学校都有将春秋游结合社会实践研学旅行一起做的诉求。但是传统教练或者机构没有设计这方面体验活动的能力,以拓展和亲子游玩产品为主。 

校友看法1

提几点看法:1.项目设计思路较大设计面广,支撑点薄弱。2.商业模式中从自然到产品体系的B环形不成回路(即盈利模式与顶层设计吻合度)3.建议在确定好方向后,先从一点起步,实现运营和盈利。

产品设计了课程(培训)、DIY、民宿,您的主题和产品之间的支撑需要您认真对待让动物、昆虫、微生物成为您利益输出的基础。 

校友看法2

有点散,主要是没有BP汇总。一般BP大致可以体现:1)项目简介:业务模式、产品结构、政策支持、营销方案、团队履历等;2)累计时间、订单数、人次;3)财务3个表的汇总数据;4)股权、期权搭配;5)增资/融资额、让渡股权比例、估值;6)风险控制方案。

你目前的业务模式在市场上有一些相对成熟的借鉴。前期可以尝试从四川农委科教处等部门获取一些政策支持,中期可以引入川发等机构获取一些品牌支持。找支持精确一点,不要模糊。

校友看法3

我认为:1.本项目缺乏技术核心,别人容易模仿;2.根据项目实际,不如打造成一个学生(或亲子)农业体验教育基地。即让他们参与(动手)种植水稻、红薯等,采摘瓜果,养殖喂鸡鸭鹅等劳动,做饭,有趣的运动(如骑马等)体会农业的艰辛和乐趣,每次活动收费60100/人。 

校友看法4

关于各种互动活动内容,建议考虑对接中小学课外活动基地的模式。先将中小学的班级引进来,孩子们喜欢了,后续会带动更多的家庭参与。

互动内容,培训课程也要和多方资源合作,定期更新内容,不要去了两年发现活动内容完全一致。



附件一:生物圈三号商业计划陈述稿.doc

附件二:生物圈三号营地——青青草地农场简介.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