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简介:
马玉忠,1968年7月生,九三学社社员,教授,河北农业大学临床兽医系主任。临床兽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兽医专业博士生导师。2000年7月获中国农业大学临床兽医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外科学分会常务理事、河北省宠物诊疗分会副会长。主讲《兽医外科手术学》、《兽医外科学》、《小动物疾病学》、《宠物美容与护理》等课程。主持或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留学人员择优项目、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奶牛产业创新项目等,主编和参编著作10余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
1
引言
朴实、温厚,这是马玉忠教授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他是一位典型的农大学者,一位直接服务于农民的系主任。他医治的是动物的疾病,却着眼于人的幸福,尽可能地为养殖户挽回瘟疫带来的损失。他为人不露锋芒,不争不抢,而将全部的心血倾注在研究上。许多人羡慕大学老师的寒暑长假,但是对于热爱兽医临床的马老师来说,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都不过是可以工作的时间而已。
2
校园往事
1994年马老师获得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在那个只要完成大学本科毕业就包分配工作的年代,很多同学都抱着及格万岁的心理,马老师却选择以书本为友,踏实学习,走出自己心中的路,在毕业以后选择来到中国农业大学继续深造学习,攻读临床兽医学博士学位。谈起为什么选择中国农大时,马老师自豪地说道,首先自然是中国农大的优秀,作为农业院校的排头兵,中国农大是大家的共同向往,再则是当时中国的教育并不发达,很多学校还没有博士点,自然而然中国农大就是最佳选择之一。当然这一系列的限制也使得入学的竞争与难度提高了,但是马老师坚持一步一个脚印,根据同事的推荐,自己联系导师,在克服了一系列的困难之后来到了这个新的大家庭——中国农大。
中国农大的生活是踏实而温暖的。踏实在于工作学习,来到中国农大之后马老师初心不改,坚持踏实求学,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在学习与实验当中,一步一个脚印走下来,增长自己的见识,最后收获颇丰。“自己不要骗自己,因为结果是不会和你一起欺骗!”马老师认为踏实是农大人的一项重要特点!同时也教导我们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导师的平易近人,同学们的互帮互助让马老师倍感温暖!在来农大之前就听说了其他一些高校对第一学历非本校本科的学生有一定的歧视,虽然心存不安,但是一切要亲自感受了才知道。进入农大学习后,马老师发现导师们对于内外校的学生不仅不会区别对待,而且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同学们也是热心的,平时大家都互帮互助。诸如种种,让马老师感触道中国农大有行业老大哥的风范!
在马老师入校的前一年,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为中国农业大学,划分为东西两校区,而马老师当时在西校区就读。学校老师也对马老师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马老师在中国农大的导师是李赞东老师,是位留日海归的女老师,幽默风趣,平易近人。导师年轻漂亮经常被他人误认为是学生,假期还经常组织学生去潭柘寺,密云水库玩,让外甥女帮学生理发,鼓励学生说外语要有自信,不要怕说不好,张开嘴去说反而会有很好的效果,亦师亦友,良师益友。还有当时的吴院士,他身体力行,下到田间地头,给马老师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完成学业的他虽然回到了山东农业大学,可能在此之前的一系列经历让马老师想要有更多的见识,一年后,即2002年,他决定到美国罗德岛大学药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5年至今马老师都在河北农业大学任教,并奋斗在一线!
3
象牙塔之外,奋斗在一线
马老师似乎从未离开扶贫一线。在这个所有人都无比注重私人空间和时间的时代,马老师的手机却保持着24小时的开机状态,这部一直畅通的热线是给焦急的养殖户们留的。养殖户们的牛羊得了传染病,一天之内就可能死掉数十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牛羊背后更是有成年累月的辛劳喂养,养殖户怎能不着急啊!马老师为了解决大家的燃眉之急,他牺牲个人的休息时间,随时接受求助。虽然凌晨时打来的电话会把马老师从睡梦中叫醒,但是当他为养殖户成功挽回数万元的损失时,助人的欣慰就抚平了连续工作的困倦。
不仅是医院里存在医患关系矛盾,给动物看病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理解。许多养殖户心急如焚,前脚把牛羊送来后脚就打电话催促检测结果。马老师耐心地和他们解释:“检测需要时间,下午开始检测,晚上还在检测过程中,明天一有结果我马上告诉你。”这一头头牛羊是养殖户全家的指望,家庭的各种开销都来源于养殖家畜获得的收入。马老师尽可能地安抚养殖户的情绪,他理解这种对生活的焦虑。
基层的兽药市场鱼龙混杂,厂家都以提高销售量为目的,雇佣巧舌如簧的推销员,运用繁多的术语、夸张的广告诱导养殖户购买他们的药品,并且不顾药品滥用的危害和处方的规定,鼓励农户以五倍、十倍于处方的剂量用药。马教授在下基层的过程中,有时也会遇到这些药品推销员。他们拍着胸脯说“三天包好”,看到马老师“教授”的头衔,他们眼前一亮,紧接着提出了许多刁钻的问题来“请教”马老师。众所周知,“教授”的头衔代表专业内的较高水平,如果当众驳倒了学者,那么便可大涨自身的威信,推销起来也更有力。但马老师并不害怕面对这些刁难,并对切实存在的真问题提供解决方案,逐渐在养殖户中树立了威信。谁家动物生了病,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马老师,连推销员也不得不承认马老师的医术,希望能和马老师讨论真正的技术问题,马老师也不计前嫌,对所有求教者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马老师靠着不断积累的各种病例经验,医术越发高超。他在养殖户中有口皆碑,却拒绝所谓“神医”的帽子,在和老乡们交流的时候,他从来是实事求是的。“包治”、“管好”这样的词语不会永远成立,他不迷信自己,在症状的线索之间小心翼翼地寻找蛛丝马迹,也许恰恰是这样的态度使得马老师较少失手、十发九中。
如果我们需要一个走出象牙塔,用知识造福百姓的榜样,那么马老师当之无愧。为了方便路远的养殖户随时能把牛羊送来检测,他和学校的门卫进行沟通,即便在晚上也能接收样本以便连夜检测。动物医学是接地气的专业,广大养殖户亟需技术支持为他们保驾护航,马老师也不以教授权威自居,有一分力就出一分力,这样的精神确实是我们农大人应该学习的。
4
寄语学弟学妹
“踏实,肯干,细致,上进”——这是马老师对我们年轻人的期望,同时也是他招研究生的标准。踏实是一步一个脚印,实事求是,不好高骛远,这是马老师一贯的作风,也是农大人的特点!肯干即敢于去做,导师对他的教诲他也传递给我们,有时候害怕做不好还不如放手去做;同时也要勤奋,不要有惰性,懒惰是无法成事的。细致,是做好一件事的关键,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特别是对于马老师这样搞科研的,严谨细致是必备的素质,很值得我们学习。上进是马老师对于我们的要求,马老师也谈到了自己在扶贫中的一些感触,很多的贫困户是安于现状的,扶贫先扶志;不仅对于贫困户,对于我们来说上进心也是很重要的,马老师在学业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就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上进心也是马老师取得今天的成就的重要特质。
“付出才会有收获,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付出不一定会有大的收获,但是不付出一定不会有收获,不要总想着有什么捷径,还是那句话,踏实,一步一个脚印才是真理!不断学习,保持上进心,时刻准备着,说不定某天机会就来敲门!
寻访小队成员:宋宇政 水电161 、陈湘君 能动161、贺泽恩 社会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