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足迹:
校友风采
寻访校友
【寻友记】 张卫(12届硕):带着情怀做扶贫
发布日期:2019-06-18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校友会



校友简介:


张卫,2010年获得中国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现任全国农业展览馆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副主任。2017年5月经组织选派赴河北省涞源县扶贫挂职,任县委常委、副县长。



我们见到张卫师兄的时候,他正在参加丰台区劳务协作暨就业扶贫工作培训班,我们的采访在培训的午休时间里进行。七月的北京艳阳高照,张师兄热情地我们请进屋。张师兄在国家级贫困县涞源县挂职,任常委副县长,挂职之前,他就任于农业部农展馆办公室。



师兄与涞源产业脱贫


张师兄为我们介绍了涞源县的扶贫工作。在农业方面,涞源县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夏季天气凉爽(故古称“凉城”),特殊的气候条件决定了涞源发展特色农业是具有先天优势的。保定其他地区在夏季不能产出的食用菌、草莓都可以在涞源生长。现在的涞源县工厂少,污染也少,出了很多“三品一标”(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如农产品地理标志——涞源甘霖小米,色浅皮薄,米脂好,营养价值高,很多家庭都用涞源小米加红糖为孕妇调养身体。


有好的产品还需要好的销路。张师兄为了把涞源的特色农产品推到全国的大展上,花了很多心血,他替涞源的农产品努力争取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的展位。展会开始后,涞源的农业公司一天就签下了五万余元的订单。县里特色农产品的“名片销售”还得到了汪洋副总理的表扬。于是张师兄联系了中央七套农业与军事频道,多次邀请农影致富经栏目到县里,宣传六旺川生态养殖有限公司,下一步计划邀请农村杂志社、农民日报到县里采访宣传。


然而涞源的农业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色农业在涞源缺乏产业基础,夯实基础、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涞源”虽意为“涞水之源”,但县北部缺水问题却很严重,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虽然师兄把县里的问题挂在心头,但不可否认的,涞源的农业产业和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县里制定了“车间进农村、光伏上屋顶、旅游全县域、农业产业化”的方针。从没有主导产业到“三种两养”,涞源县的农业越来越有实力,越来越有名气。师兄向我们解释:“三种”即食用菌、中药材和朱苓,涞源的药材久负盛名,历史上论及中药有“南药”、“北药”之说,南指药材大市安国,北即指涞源;“两养”为养猪、养鸡,除了上文提到的“桃木疙瘩”散养鸡,涞源的“山杠爷”散养野猪肉也很美味。



为涞源在脱贫之路上加把劲


为了让涞源的特色农产品更优质、更高产,师兄请来“三种两养”专家组,对涞源的产业做更具体的帮助和指导。中药种植方面,邀请陕西师大中药材实验室主任强毅和副主任曹晓燕来县里指导中药材发展,到留家庄郑槽沟村了解朱苓种植情况,和种植场与农业局有关人员座谈传授经验。果树种植方面,师兄先后两次邀请农科院果树所刘济伟教授到西泉头村、大道沟村指导苹果栽培技术、苹果树修剪技术和后期管理。食用菌种植方面,邀请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田景花教授到县里指导食用菌种植技术。


师兄不仅向农林专业的专家寻求技术支持,还利用一切能利用的资源开展扶贫工作,今年上半年,师兄请来了北京联合大学工艺美术系系主任谢崇桥教授指导县里的秸秆工艺品的制作,受到秸秆工艺品的启发,谢教授在北京联大开设了以秸秆作为练习材料的造型基础课,并定期从涞源采购秸秆。


除了技术援助,涞源还引入了一批知名企业。如德清源、宝迪集团、黑龙江北味集团、玖兴农牧。企业让涞源的产业发展更加有活力,以黑龙江北味菌业科技公司为例,公司在金家井投资建设了黑木耳菌种研发基地和占地1200亩的生产基地。公司还为全县100个黑木耳生产点提供菌棒和栽培技术,并回收黑木耳,带动贫困户脱贫。涞源既提供产品,又提供原料,诸如北斗星集团、老字号便宜坊都从涞源采购原料。不久前,师兄与河北小放牛餐饮公司定下了三个月供货2000公斤小米的协议。涞源的“桃木疙瘩”柴鸡蛋也入选了稻香村的采购名单,竞标事宜正在推进中。


引进了企业,县政府对之后的营销工作依然毫不放松。从前涞源县的企业宣传是各自为政的,现在由县里为企业整合信息,统一与宣传平台协商,让涞源的企业登上了更大的舞台。师兄带队与老区建设促进会、中国品牌网等单位洽谈,与北京老农部落科技公司达成协议,在网上销售六旺川公司的“桃木疙瘩”和甘霖公司的小米及核桃油。品牌行动会的主办方还承诺派人到县里详细了解全县旅游资源,重点宣传帮扶涞源的旅游品牌。出色的营销工作,让涞源的品牌在全国各地越做越大。


听完师兄的介绍,我们对涞源县细致、系统的产业扶贫工作感到由衷的敬佩,不由得想知道师兄是怎样进行扶贫工作,如果我们有机会到扶贫一线,最重要的工作要领是什么呢?师兄思考良久,回答道:“带着情怀做扶贫。”


师兄说刚到县里的时候,到东团堡乡的西团堡村考察,街道旁的房屋由碎石和黄土夯成,破烂不堪。师兄想起自己在重庆贫困县农村的老家,此情此景与曾经的生活经历在他的脑海中重合。看着身边的村民,他仿佛看见了记忆中一群熟悉的人,他暗自下定决心,要带领涞源的百姓在脱贫的路上走得快些、再快些。回到县城里,张师兄为涞源农产品四处寻找宣传机会,农交会、电视、报纸……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涞源的特色农产品的销量也越来越好,师兄说,这是他近几年最欣慰的事。



师兄的校园岁月


关于工作的话题告一段落,我们向张师兄问起他为什么选择农大,张师兄说,自己在农展馆工作,而中国农大是中国最高的农业学府、名副其实的“龙头老大”,在农大读MBA是他的第一选择。为了更好地向师兄学习,与张师兄的经历在时间上“横向对比”,我们问起了师兄在本科阶段学习生活状态。张师兄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信息管理专业,即现在的图书馆学专业。


师兄多才多艺,平时最爱弹古典吉他。师兄在校学生会任宣传部部长,曾经练习过书法的他几乎承包了校园里全部的板报和横幅。回忆起曾经的青葱岁月,张师兄送给正值此阶段的我们八个字:厚积薄发,不负韶华。大学时代,我们的眼界前所未有的开阔,能支配的时间更多也更自由,更有学校为我们提供各种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的机会,让人应接不暇。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四年,选定方向,积累知识和经验,为以后服务社会做好准备。



结语


张师兄非常平易近人。从县里的扶贫政策到学生时代的种种趣事,他都和我们娓娓道来,说到开心处,大家抚掌而笑,气氛愉快热烈。在拍摄寄语视频的时候我们有一些失误,没能一次完成。师兄并没有责怪,而是笑着鼓励我们再来一次。为了不耽误师兄后面的会议,我们也没有继续闲聊,结束了这次采访。师兄把我们送出他住宿的宾馆,与我们挥手道别。



寻访小队成员:宋宇政 水电161 、陈湘君  能动161、贺泽恩 社会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