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西部北加州校友会秘书长 叶向向校友
凝心聚力迎双甲 强国兴农作先锋
在这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代表美国西部北加州校友会的农大校友们,参加了学校举办建校120周年倒计时两周年的校友工作座谈会,欢庆我们母校的118周年校庆。非常感恩能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回到学校,共同分享这份荣耀和喜悦。
从校领导们的讲话中,首先我感受到了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钟书记和孙校长特别强调了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包括党委领导、广大师生、校友等。这体现了团结合作、共同奋斗的精神,让我明白只有大家齐心协力、紧密团结,才能面对挑战、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不论是国家的发展还是农业的兴盛,都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其次,我再次体会到了农业作为国家发展重要支柱的作用。农业是国家繁荣的基础,而强国兴农则是实现国家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认识到国家发展和农业兴盛的机遇对于我们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这让我明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学校需要紧紧抓住时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最后,我深刻领悟到了每个人在国家建设和农业繁荣中所承担的重要责任和献身精神。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国家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我们的每一份努力都对国家的前进有着深远的影响。就像农田中的每一颗种子都是丰收的希望,我们也应该明白自己的责任,并发扬奉献精神,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农业的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农大的118年历程,是勇敢创新与不懈奋斗的历史。每一位农大人,不论身在何方,都与这段历史紧密相连。我们的校友群体是学校发展的坚实支持和宝贵财富。许多校友积极参与学校治理,推动校庆活动,以及为学校的成长出谋划策。这提醒我们,校友的支持和参与对于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我们可以携手推动学校迈向更大的成功,创造更多的历史突破。
作为美国西部北加州校友会的农大人,我们深感骄傲和感激。在美国北加州校友会,我们自豪地看到农大毕业生在各地各行各业为可持续农业、食品安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农大的精神在我们心中燃烧,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为农大的未来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母校,与各位校友共同努力,共同铸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经管01级叶向向
2023年10月15日
研究生会校友会校友代表:
代明亮 研究生会校友会秘书长、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果业分中心主任
燕山巍巍,田野金黄,在这天高地阔、诗情画意的深秋回到苍劲而美丽的母校校园,宁谧而活泼,愉悦而舒畅,万千美好溢于言表。虽人数有限,仍受邀现场参加母校迎双甲子校庆活动,何其荣幸,无比激动。这不只是一场精心准备的校庆活动,更是一堂寓意深刻且影响深远的校史课、爱国课、兴农课。如此近距离同时聆听钟书记和孙校长的教导,倍感亲切与温暖,同时更加深切认识到农大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责任与使命。光荣的中国农业大学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心系民生,为农业农村发展呕心沥血,积极探索;始终准确辨别并勇于担当时代责任。一时农大生,一生农大人,农大精神已成为每位农大学子的深深烙印,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我将牢记母校嘱托,脚踏实地,深入钻研,积极工作,助力农民增产增收,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强国先强农,农大做先锋,农大毕业生应主动成为先锋之先锋,不负所学,不负母校,不负时代!
社会组织校友代表:
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 冯宇坤校友(人发02级)
回到母校的那一刻,仿佛穿越时光隧道,一切似曾相识又焕然一新。毕业已经17年,但见到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心中涌上了一股暖流,那份深情不曾改变。
在建校118周年校友座谈会上,钟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勾画出母校的光辉历程,为母校的发展领航定向,让我们感受到了母校的坚韧与担当。孙校长的介绍生动全面,让我们对母校近年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校友代表的发言充满深情,字字句句都饱含了对母校的真情和祝福。
最让人激动的是,看到这些年母校在科研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卓越成绩。母校不仅在理论研究上蓬勃发展,还在服务“三农”、服务农业强国建设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一名农大校友,毕业17年来,我一直在“三农”和乡村整形战线工作,与母校相关的专家紧密合作,这是一种使命,也是一份荣耀。
对于母校的120周年“双甲子”建功献礼,我们充满信心。“三农”战线的战友们将以实际行动,秉承“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为母校的发展和“三农”事业贡献我们的力量。这次回校,不仅是一次情感的追忆,更是对母校的承诺,为母校再创辉煌而尽校友之力。
企业家校友代表:
创新工厂合伙人 张丽君 01农经
10月15日,有幸参加了母校“建校120周年倒计时两周年校友工作座谈会”。毕业18年来,第一次参加如此重要的会议,颇为感动。会前见到了曾经的授课老师,现在的副校长辛贤老师,我激动的跑到他跟前,他竟然还记得我后来去了人大读硕士。当年我申请出国读博时,就是请辛贤老师写的推荐信,尽管最终因为资金问题没能出去,还是非常感激他。印象很深刻的是,他课上曾经问过我们,“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他说,“真正的自由,是可以选择不做什么”。当时的我们非常懵懂,毕业后才对这句话有了更多的理解。
座谈会上,书记和校长介绍了学校在最近十多年来取得的各项成绩,吸引来众多优秀人才,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建设在即。作为118年以来,30万学子中的一员,我真心的为母校感到骄傲,也期盼学校早日全面建设成为“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我的本职工作是科技领域的风险投资,去年曾经花了一些时间研究农业科技领域的创业企业,拜访了一些优秀的老师和校友,对农业科技落地所面临的重重困难也有了更多了解,深感其中人才是最难的一环。任何一个领域的科技创新迭代,最离不开的就是人才培养和实战落地,尤其是交叉领域科技人才的融合培养。母校创造性的探索出了科技小院模式,的确是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上的一大创新举措。相信在种业科技创新、数字农业等多个领域,母校的老师和校友们必将能够大展拳脚。
座谈会上,各地校友会师兄师姐们分享了他们在校友中展开的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他们的奉献精神令人钦佩,尤其是上海校友会吕名礼师兄的分享,让我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力量,以及师兄的用心和用情至深。很惭愧毕业这么久,忙于自己的工作和小家庭,很少回校。最近一两年作为校友工作办公室的“V岗”志愿者才刚开始略有参与。希望未来能够尽己所能,为学校日新月异的建设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老校友代表:
曾任中国驻联合国粮农组织外交官 徐及
我国的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刚建国时候的1.13亿吨,逐步增加到2022年的6.86亿吨,增长了五倍,实现了大踏步的跃进;在同一阶段,我国的人均粮食年占有量也从230千克增加到483千克,全国人民的粮食供应与消费有了基本保障。
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我国以不足全球10%的耕地生产出约占世界25%的粮食,基本解决了占世界20%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我国对世界农业发展、对全球扶贫减贫重任 、对全球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巨大与卓越贡献。
正是因为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与进步,我国的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才有了可靠的基础和保障,人们才能积极地、充满热情地、满怀信心地去从事在各自岗位上的工作,不断打破各种垄断与封锁,创造日新月异的成就。
农业持续发展了,粮食安全问题持续解决了,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与进步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以传承人类文明和民族振兴的思维去规划、指导和实施农业的发展与振兴,尤其是现代农业的发展与进步,是人类任何时候都不可懈怠的崇高职责。只有有了农业的发展与进步,有了充足的粮食,才有可能消除贫困,也才有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与稳定的社会,乃至人类文明与进步。
回顾历史的发展与人类的文明史,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并用于指导我国的文明进步和中华文化的振兴,即 中华民族的振兴必基于中华文化的振兴,而中华文化的振兴必基于中国农业的振兴。就此而言,作为我国培养现代农业科技人才的排头兵,中国农业大学使命在身,大有作为。
因此,农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先决条件。
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力量更加关心与重视农业的发展。